慈善“裸奔”,因为责任旁落
本报评论员 高路
农夫与蛇的故事总能在现实中找到翻版。四川绵阳一位女孩子重病获捐11万元,遗憾的是因为病情危重,女孩最终不治。记者调查发现就医花去了2万元,于是剩下的钱该怎么处理成了难题,家人曾承诺捐出结果却食言,并且称钱已经用完。(据成都商报)
这家人的行为无疑让人不齿,这不仅亵渎了爱心,也同样亵渎了一个死去的生命。以怨报德实在让大家大失所望,这当然首先是个道德的问题。大家未必不明白捐钱中暗藏的风险,但求捐的事之所以还有那么多人响应,正是因为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愿意相信道德相信责任。对它的破坏不仅是在埋没自己的道德,同样也是在给后来需要帮助的人挖坑。
但这个问题光靠道德的谴责是解决不了的。有讲尊严讲规则的人也有不讲的人,有自觉的也有耍赖的,不可能人人都有维护规则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从这个角度说,这样的结果其实早在意料之中。事前没人证实,事中没人监管,事后也没有审计核算,用多用少,余多余少全凭良心,这个钱必然是笔糊涂账。你不知道他需要多少钱,也无法确认到底是谁在用这笔钱,有没有将钱用在该用的地方,没有账目没有清单,某种程度上说,这场爱心接力就是没有保护的裸奔。
网友要求退回捐款很正当,理论上,只要不是直接用于受助者的钱,当事人都应该退回,否则就构成了事实上的不当得利。问题是法律是否支持这样的维权,又该由谁来拿起法律的武器呢?包括网络捐款在内的民间自发性慈善,事实上就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钱一旦捐出去想要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个人账号受法律的保护,除了司法判决,任何人都没有权力把钱说划走就划走。一些涉嫌诈骗的事,警方能介入,可是没有骗捐,而事实上捐款又被挪用的事,警方也没有办法介入。是民事纠纷还是刑事案件,法律上有严格的规定,这不能简单地认为当地政府不作为。严格意义上说,提起民事诉讼是一个办法,法律应该支持这样一种索回捐款的行为,可是几百上千的数额,又有几个人愿意为了这点钱去较真?
民间慈善的困境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慈善事业的困境。在一个公益性慈善组织屡屡爆出丑闻以后,公众实现爱心的渠道也日渐狭窄。另一方面,公众的爱心又是如此饱满。网络捐款的事不是没人捐,而是捐的人太多了,一个求捐面对的是成百万上千万的公众,一小部分人的捐款,最终就可能是笔不小的数目,捐款爆棚的事发生概率并不低。
民间慈善迫切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退出机制。无法及时为网友追回捐款,这确实怪不到管理部门的头上,但如果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不行动,无动于衷,任由事态发展,这就是政府的不作为了。该厘清的责任尽快厘清,属于法律的空白也应该尽快填起来。事实上,管理部门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向个人账号捐款风险高,能不能提供一个公共账号?事实不清、过程不透明埋下隐患,那管理部门能不能主动介入捐款的全程?民间慈善困境的背后其实是公共服务的极度紧缺。面对网络时代,能不能根据网络时代的特点改变慈善事业的监管模式,这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