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10版:用·文化

一次考古事件发酵成一个社会热点

海昏侯就这样成了“网红”

  昨天发布会快结束时,亲临现场的大BOSS——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有点激动:这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我呢,在本报微信直播间里,给后台小编发了一句“恭喜刘贺”,激动得好像身边人得了奖,“与有荣焉”一样。

  如此等待、牵挂、感叹一项跟我们生活看似没太大关系的考古发掘,是第一次。包括我的现场报道,也居然写到了第8篇。原本很小众、学术的考古发掘,是如何在4个多月里,发酵成了一桩人人刷屏的社会事件的?

  “颁奖”前夜,其实已经变成了一场抢热点大赛,无论微博,还是各种著名考古公号,都在拼创意比段子。于是乎,等到晚上公号推送的密集时段,一个个标题都跳了出来——

  简单粗暴版的《海昏侯考古展将揭墓主身份》、《海昏侯是谁 明日揭晓》;文艺腔的《北京春天的海昏侯:五色炫曜的孤独和悲伤》;还有各种看似含蓄,实则“丧心病狂”打广告的文博杂志们。

  首先屏不牢的,是《中国国家地理》。晚上8点多,就把海昏侯专题报道所有备选封面PO上微博,预告“将在本期大篇幅报道”。

  于是,刷屏提前开始。我特意截了个屏:1月16日,刘贺内棺搬家到实验室的第二天,海昏侯墓排在热搜榜16名,高于“我是歌手排名”和“太子妃升职记”。

  而且,这是第一次,一项考古发现的“配套设施”如此完美——

  1月初,海昏侯“第一书”《发现海昏侯》 出版;央广中国之声制作的7集新闻广播剧《遇见海昏侯》每天播出;2月央视十套播出《2016考古进行时》,其中“海昏侯墓”就播了3集……

  事实上,海昏侯墓并非一夜爆红。去年海昏侯墓刚公布时,大家还没啥兴趣,因为名气不如前年的隋炀帝墓和上官婉儿。但是接下来,随着“火锅”、五铢钱、金器,直到主棺柩的发掘,大家的热情被吊得越来越高,这很大程度上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媒体,同步发布消息有关。

  所以,当今年1月15日,主棺搬家后“失联”的一个多月里,大家又为海昏侯操碎了心,哪怕正在过大年也没歇着,有人还专门在微博上写了一篇《遥想海昏侯是怎样过年》的文章。

  而在一周前举行的海昏侯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上,27位国内顶尖的考古、文保与历史研究专家一致认为,刘贺墓园结构之完整、布局之清晰、保存之完好,迄今罕见,对研究西汉列侯墓园的园寝制度意义重大。而已 出土的文物形象再现了当时高等级贵族的奢华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会上还有一位专家这样说:这次发掘,代表了考古学的发展方向,有标本意义。我想,这个“标本”,指的是如何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和资源,最大程度地把考古发现和社会热点结合起来。也许,这就是考古学的发展方向:兼具学术性和社会性。


钱江晚报 用·文化 b0010 海昏侯就这样成了“网红” 2016-03-03 12819101 2 2016年03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