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y0003版:余杭生活

余杭春笋走俏市场 引领舌尖“鲜”体验

走进以笋为生的余杭人,探寻竹笋背后的故事

  春节期间,有不少市民发现,受到节日因素的推动,蔬菜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在众多涨价的蔬菜中,春笋的价格是一支独“贵”。元宵节过后,蔬菜的价格渐渐回落,而春笋依然比往年的同期价格要稍贵一些。即便如此,老百姓沉甸甸的菜篮子里还是少不了一两只白嫩的笋。

  余杭作为“中国竹子之乡”,是浙江省竹子的主产区。食竹、用竹、赏竹,竹文化融入到余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余杭的竹笋是出了名的特产,不仅外地游客购买带回做伴手礼,余杭人每家每户的餐桌上,几乎都少不了笋。

  余杭的笋为什么金贵又抢手?怎样才能养出好笋?市面上的春笋又该如何挑选?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进余杭区早竹笋生产基地来探寻答案。

  春雷一声响 万亩竹笋出

  笔者奔赴的第一站,是径山镇的平山村。

  据区林技推广首席专家、区竹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军介绍:“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余杭街道是余杭区早竹笋的主产区,这些地方的竹笋大户每年都会多次碰面,交流早竹林覆盖出笋的生产情况,分享竹笋科学种植的培育心得、种植经验。”

  2016年的第一次碰面,他们选择在平山村的绿鼎笋业专业合作社里。在合作社的竹笋分拣车间,笔者看到4名农民正在忙碌着,进行分级、分拣和打包,去尾、切头、分档、装袋,每个动作都干脆利索、有条不紊。

  这几位分拣工都是平山村的村民,“我们每个人每天经手的笋大概是1000多斤。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到下午3点多结束。”她们一边笑着和笔者交谈,一边将笋整齐地放入包装袋,称重、封口一气呵成,动作十分娴熟。

  “现在还没有到旺季,这几天的笋量在6000斤左右。笋最多的时候会铺满整个车间的地面。”据合作社的社长周水根介绍,周边的笋农每天一早会将笋送来,有时他也会上门去收笋。这些笋分装过后会运往全国各地,根据购买者的要求,分装的笋档次、重量各不相同。“像这种每袋10斤的就是发往上海的,而这种每袋15斤的是发往南京的。”他指了指地上打包好的一袋袋笋。话音刚落,运输车就开到了门口。

  “笋农们早上送来的笋,我们当天打包好下午就发货,第二天早晨各地的百姓就可以在菜市场买到这些新鲜的笋,中午就能做成美味摆上餐桌了!”

  为什么今年的余杭笋如此紧俏?在和余杭各地笋农的交流中笔者找到了答案。

  原来,2015年底和2016年初的三场冰雪寒潮,让竹笋的生长遭到了冲击。由于产量降低,供应变得紧张,竹笋自然也“身价倍增”。刘军说“大雪寒潮会造成已萌动的笋芽停止生长,已露土的竹笋会停止生长、老化、退化,甚至变腐败。而大雪还会造成竹林的倾斜和倒伏,这时只能选择砍掉,竹林要重新培育好,需要3、4年的时间。”所以,许多笋农的竹林在这场大雪中都没能躲过一劫,而前来交流的刘彩凤,她所种植的竹笋,却安然度过了这场大雪,成了市场的“抢手货”。

  土壤改良带来优质高产

  带着好奇,笔者的第二站选择前往瓶窑镇塘埠村的牛头山,想要在刘彩凤夫妇的竹笋种植基地一探究竟。笔者随夫妇二人穿过曲曲折折的山路,沿途看到的是成片翠绿的竹林。“这片是我们家种的,这片也是,这一片是去年新种植的。”一边走,刘彩凤一边介绍着。抵达山头时,笔者收获了意外的惊喜:除了漫山遍野的茂密竹林,这里还种植着茶树和果树,鸡、鸭、鹅在山坡上悠闲觅食。

  “起初在这里种植早竹笋,还是个荒山坡,我们修了山路,在山头盖了个房子,就住在这里照顾竹笋。后来开始放养鸡,鸡群在竹林中觅食,这些鸡又为早竹笋提供了天然的有机肥料,相辅相成。”

  生态养殖对竹笋的培育是锦上添花,那竹笋优质,竹林健康的根本是什么呢?

  一同前来的浙江农林大学环境学院吴家森教授说:“这主要得益于早竹笋栽培新技术、新模式,进行土壤改良,使得竹林根深叶茂,竹林养分积累了多,又经得起大雪的考验。在早竹林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许多笋农以为“肥多出笋多”,盲目地施肥,造成林地土壤酸化,退化,竹林变得营养不良生长弱,根浅叶稀现衰败等现象。”

  刘彩凤夫妇的早竹林,也曾经出现土壤酸化、竹林衰败现象,导致竹林严重退化,产量遭遇严重下滑。后来,通过“施石灰、改土壤、配方肥、养分优、生物肥、护竹林”为核心的土壤改良法,生态栽培法,经过3年多来的新技术新模式应用与实施,重新培育出了根深叶茂,产量高、品质优的早竹笋用林。

  “每天一早,我们就和请来的帮工一起挖笋。遭遇了大雪之后,竹林不仅没有减产,每天的竹笋产量还十分稳定,竹笋的品质也蛮好,春节期间每天产销竹笋有四五百斤,供不应求。去年底覆盖的10多亩早竹林,笋价最高时在年三十前的几天里,卖到每斤25元的高价,正月初十前还有每斤20元的高价,是这几年最好的价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对于刘彩凤来说,这份收获得之不易,却也理所应当。

  吴教授说:“近年来我们针对土壤质量进行测评,进行配方施肥,改良土壤。除此之外,还通过土壤改良、母竹留养、覆盖产笋、衰败竹林持续改造等技术,从根本上来帮助笋农们打造一片又一片根深叶茂,产量高,品质优的早竹笋用林。”他表示“在浙江省早竹主产区的临安市、余杭区、德清县这三个地方,刘彩凤的早竹林质量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因为他们相信科学、理解科技、用心实践,认识和方法都十分到位。”

  从2000年起开荒山、种竹笋,花了3、4年的时间等待竹林长成,每天起早贪黑挖笋、施肥,不断地进行科学技术实践,他们是众多余杭勤劳笋农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好竹笋=好环境+好笋农

  我们所吃到的余杭竹笋出产自哪里?

  据刘军介绍:“余杭区竹林资源35.29万亩,主要分布于瓶窑组团5个镇,以及良渚(安溪村)、老余杭苕溪以北的义桥、上湖、竹园和仙宅4个村,全区有竹种有17属35个种。主要商品竹种4种:毛竹、早竹、淡竹和苦竹。”

  我们所食用的余杭早竹笋,是禾本科刚竹属的一个品种。在余杭叫“早竹”,在临安又被称之为“雷竹”,德清、安吉人叫“早园竹”,是我国著名的优良笋用竹,自然状态下因早春打雷出笋而得名。“全区早竹林面积10万亩,产量约5.6万吨,主要产区在径山、瓶窑、黄湖和老余杭苕溪北4个村,良渚街道苕溪北的安溪村。”

  在余杭区,早竹笋的主产村有18个,从事竹笋种植的农户有1.2万户。虽然基数大,但早竹林的出产率和生产水平却参差不齐,有亩均产量低于0.5吨的早竹林,也有像刘彩凤这样产量达到2.05吨的高产早竹林。

  在余杭的不少村庄里,架锅烤笋十分寻常。在刘彩凤的家里,笔者看到了用来烤笋的竹片架。据她介绍,“把当天挖出的鲜笋剥壳,洗净,蒸煮,脱水后,就放在竹筛上均匀的铺开,底部放上烤炉,加入木炭慢慢把水分烤出。”想吃这道美味,费时又费力。

  说话间,刘彩凤手中的一篮竹笋壳儿,吸引了三只羊前来觅食。她笑笑说:“他们的鼻子很灵光的,一闻到香味儿就来了,每天我们把剥下的竹笋壳儿留着喂羊。他们胃口特别好,一天要吃几篮呢。”

  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按照他的观点,“不俗又不瘦”,就要吃竹笋焖肉这道菜。竹笋焖肉是道常见的家常菜,余杭人的餐桌上,常见的还有“油焖笋”“腌笃鲜”“油泼笋片”等等。

  要想烧制出美味的笋,首先要有好的食材。风味天成的好竹笋,应该具备肉厚,嫩甜,香脆等特点,刘军给出了一个等式“好竹笋=好环境+好笋农”,当您品尝这份珍贵的美味时,希望也能吃出营养和健康。


钱江晚报 余杭生活 y0003 余杭春笋走俏市场 引领舌尖“鲜”体验 2016-03-04 12816533 2 2016年03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