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黄土,春暖花开
何林海: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庄稼人
葛玲燕 沈祥林
在良渚街道的东塘河村,一片绿油油的土地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过不了多久,这里的油菜花就要开了。可是一年前,这200亩的土地还是一片狼藉。让这片土地重获新生的人叫何林海,说起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要竖起大拇指。
从江西辗转萧山
最后扎根良渚
今年37岁的何林海是个名副其实的新余杭人,其老家在江西。16岁时,何林海投奔亲戚来杭州打工,起初做的是裁缝,两年后他开始卖菜。
“卖菜的成本低一些。”年仅18岁的何林海正一步步地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摸索。“1元钱 /斤的北方玉米一下子卖了8斤”,这第一桶金给了何林海很大的信心。再接下来,他又做了几年蔬果批发的工作。2007年,他在萧山开始与人合伙种菜;2009年,他将自己的种菜基地搬到良渚,于是越来越多的余杭人开始认识何林海。
“第一年种了50亩,先做试验。” 何林海介绍,之所以选择良渚这块土地,是综合考虑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一方面可以稳定生产,另一方面物流配送也很方便,此外当地的民风也很不错。”
第一年试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第二年200亩、第三年400亩,如今,何林海的种菜面积已经达到了1786亩,其中涉及新港村、港南村等良渚的6个村落。
种菜规模扩大
160多家门店同天销售
2010年,何林海成立杭州良渚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如今,该合作社已经将蔬果的生产和销售集为一体化,基地总面积逾4000亩,涉及菜农860户,仅叶菜一个品类年产量就达到7200余吨。据他介绍,一天内,全杭州共有1万多户家庭在吃麟海蔬果。
“种菜规模要在业务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扩大。” 何林海告诉笔者,寻求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盲目的,稳定的客源是合作社立足之本。
目前,合作社一方面与某大型超市合作,实现“农超对接”,使基地所产蔬果在160多家门店同天销售;另一方面在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设有批发窗口,承接杭城各商家蔬果批发业务;同时,在余杭临平、下城区灯芯巷、万寿亭等大型居民社区还设有6家直销门店,将实惠和便利直接带给广大市民。此外,网店和微店的开设也进一步方便了一些不想挤菜场的上班族。
给蔬果配上“身份证”
让百姓吃得更放心
对于农产品,其食品安全一直是老百姓备受关注的焦点。早在2011年,他就在合作社中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为每个区块的蔬果建立农事档案,其中记录了蔬果的耕种时间、移栽时间等。
2014年,“麟海蔬果”首次推出果蔬二维码追溯产地服务,在所有的直销蔬菜上都贴了二维码,只需轻轻一扫,就可以追溯到蔬菜生产、流通环节的各种信息。
“采用这种方式,既是对产品品质的信任,也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何麟海告诉笔者,做农业其实就是做良心。
种好自己的地
走好脚下的路
“实惠”是很多市民对麟海蔬果的深刻印象。春节期间,主妇们纷纷抱怨:今年的蔬菜比肉贵。环顾市场,青菜最贵的达到9块钱/斤,芹菜最贵的有18元/斤,而何麟海却依旧以平价供应。
说到菜价,不得不提今年1月份的那场寒潮灾害。当人们还在市场冒着严寒买8元/斤的青菜时,何林海的直销门店里却流出了一股暖流。1月21日到1月23日,“麟海蔬果”推出“抵御风雪,温暖同在”活动,青菜、芹菜卖2.6元/斤,其他蔬菜的价格也与平时的相同。
“一个是诚信,另一个就是坚持”,多年的打拼,让何林海深谙“社会责任心”这几个字的道理。他还说,种菜这个事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应急措施非常重要。比如去年连续的阴雨后又遇上大雪冰冻天,何林海基地上的蔬果损失严重,为了保证供应,他立即从安徽、山东、四川等地调菜,同时调进菜苗,进行紧急移栽。
“麟海蔬果”的发展,还给周边年纪稍大的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许多常年在家的阿姨也能定期拿工资了,开年工作的第一天,她们还收到了老板发的红包。
“今后可能会做旅游观光等活动”,何林海告诉笔者,但目前只想一心种好自己的地。
笔者手记:“庄稼之人不得闲,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勤劳,而从何林海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种宝贵的东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种菜的时间长了,逐渐对土地有了很深的感情。那阳光下摇曳的菜花黄,或许就是对他这句话的最好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