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梓硬板凳龙:舞出精彩,舞出建德
建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梓硬板凳龙舞出一片新天地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建德乾潭镇下梓村的硬板凳龙,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其自身地域特色。同时寓健身于娱乐之中,受到了农民的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又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寄托着人们的期望和祝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2015年,下梓村的硬板凳龙被列入建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到底有多美,就跟随本刊一起来看看吧!
离奇的传说,美好的祈愿
很久以前,下梓村里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青年夫妻。妻子生下一个似人非人、似蛇非蛇的男婴。老族长知道后认为这是不祥之物,命其把男婴处死。夫妻不忍心亲手杀死儿子,但又不敢得罪族人,把儿子偷偷放入了村前的荷花池中自生自灭。
几天后,女人来到荷花池淘米浣衣,突见池中有一小孩游到她身边,张着觜向她讨奶吃。原来自己的孩子没死,于是女人抱起儿子喂饱了奶。就这样,她天天来给孩子喂食。儿子渐渐长大,却长成了一条小龙的模样。这消息又传到了老族长的耳朵里,他大为愤怒,要亲自为民除害。
一天中午,老族长身藏砍刀,偷偷躲进了荷花池边的树丛中。女人来了,小龙也游到了母亲身边。说时迟,那时快,老族长冲出树丛,抽刀就砍。小龙本能的一跳,跃入池中。可还是迟了一步,小龙的尾巴硬是被老族长生生的砍下了,霎时间鲜血直淋。池边小龙的好友——一只美丽的大蝴蝶,见小龙无故受害,断了尾巴,立即将自己的身体于小龙的尾巴对接,霎时成了一只漂亮的龙尾蝴蝶。
这时突然天空狂风大作,乌云翻腾,满池荷花飞旋起来,只见小龙在池中一下长大了几倍盛至几十倍,骤然从池中跃起,带着满池荷花,直向天空飞腾而去。望着逐渐远去的小龙,女人连叫了三声“我的龙儿啊”,便昏了过去。自那以后,下梓方园百里每逢大旱,小龙就会前来降云播雨,解除旱情。百姓们为了感谢小龙的恩德,每逢新春佳节就用木板、竹条、绵纸扎成一条条逼真的硬板凳龙,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
选材考究,制作精美
下梓村(以前叫夏梓村)扎、舞硬板凳龙的历史悠久,从清朝至今已有300多年。下梓硬板凳龙的花样繁多,有桥灯式、板灯式、花灯式;有板龙、纸龙、花龙。有男子舞的硬板凳龙,有女子舞的硬板凳龙。
下梓硬板凳龙的技艺是代代相传,到现在已经传到了第11代。第11代传人胡宝成年轻时做过木匠,精通和善长书法和美术,自成一派,中学时得到过张鉴老师(清华大学美术系毕业)的悉心指导,是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建德市美术家协会、建德市书法家协会知名会员,建德市胥源书画院副院长。30多年来,胡宝成扎的下梓硬板龙,多次应邀参加了建德市和杭州市及省外举办的龙灯表演大赛,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赢得到了很多的荣誉称号。
下梓以前的硬板凳龙就是将木板、竹条、桃花纸等扎成龙头、龙尾和数十节龙身连缀而成。聪明的下梓人在总结前人硬板龙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细致的改进和完善,将现代文化和科技的一些成果成功的融入到传统的龙灯文化之中,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硬板龙。
在大部分地方还在用毛竹片做龙身骨架的今天,下梓硬板凳龙选择选用钢丝做龙骨身架,既有硬度和韧性,又稳固,不易变形走样。木板的材质都选用硬杂木,对木板长、宽、厚度尺寸都进行细致的推敲和比照,拿捏得非常到位使用寿命较长。下梓硬板龙用白绸印花布做龙衣、龙裤,这样龙身就不怕下雨,就是淋湿了也容易干。白绸布上可以直接进行书画点睛,也可以随心所欲的印上各种龙身图案和花纹。用LED灯代替蜡烛,不怕着火、更无需点火。
团结合作,舞动起来
“如果有一种文化活动能把村民聚集在一起,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向前进,那么这种文化活动就应该大力提倡。”下梓村书记陈天飞自豪地说,“下梓村有200多户村民,今年的硬板凳龙有122桥,一桥需要2个人抬,龙头需要8个人抬,4 人一组,两组替换。也就是说,几乎每家每户都出了人力。硬板凳龙就是有这种魅力,能自发地吸引全村村民来参与。”
除了男子硬板凳龙,下梓村在男子硬板凳龙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了女子硬板凳龙。下梓的女子硬板凳龙,小巧灵珑,阿娜多姿,艳丽非凡。整条龙灯一共只有20节左右,摆脱了男子硬板凳龙舞龙时受场地制约的局限,很受群众的喜欢。2012年下梓女子板凳龙参加杭州第六届“风雅颂”民间艺术展演时获得银奖。
作为建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陈天飞感到欣慰的是,在他们村里有许多年轻的人对硬板凳龙技艺都很感兴趣,纷纷要拜胡宝成为师。下梓硬板凳龙已经舞遍严州大地,陈天飞说,下梓村村民现在很迫切地想去其他城市舞起来,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民俗活动,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