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小区围墙”有什么目的? 会带来哪些变化?……
小区“拆围”后的五大猜想
综合《扬子晚报》等
综合《扬子晚报》等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这一说法,颠覆了1998年后的小区“主流”。1998年福利分房改革之后,商品房成为住房主力军,封闭小区风靡全国。
“拆小区围墙”的消息一出,立即在网上引发热议。开放封闭小区,究竟有什么目的?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又将如何实施?带着这些市民关心的问题,各媒体进行了多方采访。
猜想1:居住——交通便利了,购物更方便?
“不能简单片面地理解是今后小区不封闭了,把门打开了,而是整个开发方式的变化。也就是说,以后的小区可能就不是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成片的围合的模式了,而是街区式的设计,跟欧美等西方国家一样,” 绿地集团苏南事业部南京公司总经理薛明辉指出。“就像我们在国外看到的,下面是商业设施,上面是住宅,街区都不封闭,有城市主路,也有街区内的道路供车辆通行,有利于路网的构建。”
这样的居住有什么好处?南京工业大学天诚不动产研究所执行所长吴翔华认为,首先是路网会密集,“为城市道路系统增加了很多‘毛细血管’,出行会通畅。对行人也是一样,以前去地铁站、商场、超市可能要绕一个小区,现在直接穿过去就行了。”其次是购物会很方便,“街区制势必会有很多底层商铺,现在的小区内部一般没有商业配套设施,即使有社区商铺也是在小区最外一圈,如果小区规模较大,你买个油盐酱醋,出大门都要10分钟,以后可能超市、小菜场就在楼下,几步路就到了。”
猜想2:土地——大地块少了,道路成为出让条件?
具体到房地产开发,从土地出让开始就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薛明辉认为,街区制不是房地产开发的导向,而是城市规划的导向,街区的打造会在城市规划的环节就设计好,在土地出让时,作为前置条件注明。一个改变是,因为有路网的分割,今后土地出让的规模可能会小一点,市中心一幅地盖一两幢楼是完全有可能的。“大型小区,像江北那样的‘城’以后就很难再有了。”
另一方面,道路也可能会在土地出让条件中注明,吴翔华认为,新规的目的就是解决路网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所以今后在土地出让之时,应该就要考虑到道路的建设,“这块地要建几条路,建在何处,都会明确。”
猜想3:房产——没了围墙,开发商还能祭出什么招?
多少年来,围墙够不够高,遮挡够不够密,一直是不少开发商着力打造的卖点。去年底,中海地产斥资300万,在南京城北一处新建楼盘外建起一堵“豪华”围墙,房子没建好,不少购房人已被这堵墙吸引。江苏香溢置业副总经理张良说,浙江的绿城地产和滨江地产,在楼盘建设之初,就是狠命建围墙,给外界传递的信息是:在精致讲究的围墙里,还藏着更多精彩。
没有围墙,好东西不能再藏着,地产开发面临大变局。地产开发功能趋向强大的同时,开发商的手早已从住宅走向多元,大型房产商不仅要建房,还要建公园;不仅要建小区,还要建菜市场、盖学校。没有围墙,开发商承担的配套谁来建?南京土地储备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也在紧密关注新政配套细则的出台。
猜想4:景观——豪华景观少了,绿地更密集了?
挖人工湖、几十万元买“树王”,景观往往成为一个小区特别是高档小区的卖点,而高昂的景观成本自然也由消费者买单。不过,如果今后花园变成了公共绿地,豪华景观便没了吸引力。金地集团南京公司负责人认为,“如果小区景观是开放式的,那么开发商会选择维护成本比较低、参与性更强的设计,会更倾向于城市公共绿地的模式。比如说多建一些凉亭、长椅,花木品种选择易维护的、价格便宜的。像大规模的喷泉、水景这些公共绿地里很少见到的景观,可能就不会再做了。”老百姓今后享受的,将不再是单一的小区景观,而会变为系统的城市景观,周边小区都能去,可以散步、休闲的地方将会增加。
猜想5:费用——公摊部分少了,居住成本会降低?
由于私属区域转化为公共区域,业内人士认为,新规可能会降低购房和居住的成本。
吴翔华表示,“现在老百姓在买房时,小区内的公共道路和绿地都分摊到每套房子,也就是说,这部分的地价都是由购房人买单。而今后这部分地价将从成本中剔除,分摊的土地就少了,应该会降低购房成本。而且如果70年后需要续交土地出让金,公共部分也不用再续交。”
从物业费的角度来说,南京市物业协会副会长、新鸿运物业管理股份公司董事长王中宁也认为,业主的费用可能会降低。“虽说小区开放以后,公共区域的保洁、维护,以及安保的压力加大,必须增派人手,但这些都属于公共空间,应该由政府来买单。比如说小区绿地、道路等的保洁,今后应该属于街区承担,业主只需要分摊楼内区域的保洁费用。所以虽然维护成本增加了,但应该不会转嫁到业主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