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提问不是挑衅是挑战
本报评论员 高路
两会召开,记者云集,跟往年一样,我们将看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一些部门的负责人被“围堵”的场面,也会看到受访者精彩的回应评论。记者怎么提问,对方又怎么回应,是两会上的一大看点。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句话:记者提问不是挑衅而是挑战,赢得了共鸣。
挑衅和挑战看起来都有点让对方下不了台的意思,但本质是不同的。挑战是倒逼直面问题,是建设性的,挑衅则是非建设性的。
首先该肯定的是记者的作用。正像开两会不是为了听好话说好话,而是为了找问题找不足找短板,谋发展求进步,共商国是,记者也一样,没有必要在两会宝贵的采访现场听一些歌功颂德的声音,公众也没有兴趣没有时间听空话套话废话。两会是参政议政平台,记者的作用是在民众和代表委员、政府部门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记者有责任就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向对方提问,对方也有义务向社会作出说明。不问点实质性问题,记者大老远跑去干嘛呢?不问一些民生话题热点问题,社会的关注诉求又通过什么渠道表达?只要是谈问题,难免都有点尖锐,不尖锐一点,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又该怎么体现?这不是让对方下不了台,更不是想去挑衅谁,而是为了公众和社会的利益,说到底这有利于促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也有利于政府部门工作的开展。
随着两会的进行,会有越来越多的部门负责人、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采访要求、提问。一些问题比较常规,比较温和,另一些则可能相对尖锐。问得温和不代表你就得回避问题,就一些局部的问题问得尖锐一点也不代表就要否定谁的工作。问题的难度也不能轻易跟挑刺的程度划上等号。大家的初衷都是为了将事情办得更好,而不是想添乱。多从这个角度考虑自己的职责,就不会混淆职务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差别,也不会混淆提问和挑刺、批评和建议、挑衅和挑战的界线。
应该明白,挑战之所以成立是问题带来的,而不是记者带来的,记者问与不问,问题总在那里,记者不问不代表群众就不知道、就不关心、就不盼望解决。一些人之所以反感记者的提问,认为是找麻烦,一个是因为能力不足、对工作不够了解、工作没做好,所以容易在媒体面前底气不足、准备不足,出洋相露马脚,迁怒于记者。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报喜不报忧的心态在作怪。面对可能彰显政绩的提问,心里高兴,一旦听到对自己不利的问题,心里就闹意见。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王国庆说,新闻发言人的发挥和记者的提问是相辅相成的,好的提问可能激发他的思路,可以回答得很好。反过来说,支支吾吾、语焉不详、回避问题,也会造成媒体和公众的误解,有损于公信力。这种沟通交流上的障碍,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