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修鞋50年
修一双鞋只要3元钱
钱祎成
20岁拜师学修鞋
50年已成乐趣
一架生锈的老式修鞋机,地上随意摆放着起子、剪刀、锤子、钳子,还有3张给客人坐的椅子,这就是许大伯的修鞋摊的全部。笔者注意到许大伯的工具箱里还有钉子、绳线、502胶水、人造皮革、新的鞋垫和鞋底……许大伯说,这些都是修鞋要用的材料。
许大伯20岁时,为了养家糊口,就半路出家,拜师学艺,开始修鞋。磕头拜师,端茶递水是那个年代少不了的拜师礼仪。回忆起自己当初做学徒的时候,许大伯感叹“要比现在辛苦得多。”
“在师父家的几个月里,做不好的鞋子需要全部翻工,一天得翻工50多双,一天下来手上满是水泡。虽然苦了点回忆还是甜的。”许大伯说道。“出师”之后许大伯便开始自己修鞋,这一修就修了50年。
许大伯告诉笔者,修鞋店是在小巷子里,冬天风很大比较冷,但每天都会坚持来鞋铺,夏天则会稍微凉快一些。当笔者问及为什么坚持那么多年,许大伯说:“年纪大了别的事做不动,就只会这门手艺,有没有生意都会来铺子里,一天赚的多少都无所谓的。”
对于许大伯来说,做了50年的修鞋匠,这个工作已然成为他的乐趣,就算辛苦也愿意去做,许大伯的家里人也没有反对他。已经退休的许大伯告诉我,“自己有养老保险,生活不成问题,但已经修了50年的鞋,退休了就在家里待着,心里还是空空的。”
东西坏了,不要扔掉
修修总还能用
“在我们那个年代,东西坏了是可以修的。不像现在,东西坏了就只能换新的。”
交谈期间,许大伯从未停下手中的活,笔者也是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观察棉鞋的制作过程,因此对许大伯的每个动作都充满了好奇。只见老人先用钉子固定住鞋面和鞋底,然后在起子上捆上细线,仔细插入鞋底边缘,细线随起子来来回回几次,鞋底和鞋面便缝合起来了。
一位年轻姑娘在许大伯的修鞋铺前停了下来,姑娘的背包带出现了问题。许大伯细细观察一番之后,便拿起剪刀,毫不犹豫地剪开背包带的连接处,用缝鞋机麻利地钉住背包带。前前后后不到3分钟,姑娘的背包就和新的一样了。姑娘激动地说,“我还以为又要换包了呢,居然这么快就好了。”
“我修鞋用的都是老技艺,辛苦活,没几个年轻人愿意学,修鞋这个苦差事现在已经不吃香咯。”许大伯无奈地说道,“也有人找过我学修鞋,但我不想耽误现在的年轻人,还是让他们有更好的出路吧。不过,我总劝我身边的人,东西坏了,拿去修一修,总还是能用的。”
十几年来不涨价
只因为街坊邻居有感情
修一双鞋,不过三四块钱。在物价飞速上涨的今天,市面上其他修鞋老板都打出了高额要价,而许大伯却依旧保持着十几年前的收费标准。从早忙到晚,手中的活从未停歇,一天下来许大伯的收入大概在三十元左右。
“天冷的时候帮忙做棉鞋收入会高一些。有时候还会帮补补衣服、修修背包带等。一年下来也有近2万元的收入。”许大伯笑着说。
坐在许大伯的小铺前不久,笔者就发现每位路过的熟人都会向许大伯问好,隔壁社区的大爷大妈也都竖起大拇指对许大伯夸赞不已,“许师傅不光手艺好,人也热情,有时候还免费帮我们缝补衣服。”
“都是老顾客了,哪好意思涨价呀?这几年都这个价。”许大伯告诉笔者,其实也有好心人劝我提高点修鞋费用。但是许大伯却觉得这么多年摆摊和周围的邻居都有感情了,赚的钱够吃就行。
在萧山花鸟市场鞋城对面的小巷里,年近70岁的许大伯每天起早摸黑,守在自己不足3平方米的修鞋铺中,数十年如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