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j0001版:浙中城事

文章导航

“螺蛳洪”的

水质报告

  都说“清明螺赛肥鹅”,春暖花开的季节,跟着螺蛳跑出来的,还有摸螺蛳的洪志新。

  金华城郊水网密布,这里的人从小就跟“小鱼小虾小螺蛳”打交道,在荤菜缺乏的时代,螺蛳是菜也是饭,养活了代代朴实的农民。家住婺江畔筱溪村的洪志新已年过七旬,从小喝着婺江水长大,靠摸螺蛳养家已经四十多年了,市井一些的叫法便是“螺蛳洪”。

  几十年来,老洪一直沿用当年摸螺蛳的工具——一根三四米长的竹竿顶端套着三角形的网兜——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抖动手中的的竹竿,没一会儿,大把大把的螺蛳就出现在网兜里,他转过身,将新鲜的螺蛳抖落到充气内胎上的铁筛篮中……

  “别看螺蛳小,它可是婺江水质变化的见证呢。”老洪说,在水里讨生活,没有谁比他对家乡水质变化的感受更深刻。

  1970年代

  婺江中每天都有摸螺蛳的人

  以前摸螺蛳采黄蚬的人很多,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没有太多的工厂上班机会,每天都能在婺江里看到摸螺蛳的人。现在的四牌楼、通济桥和老火车站一带,当年摸的人最多。

  老洪说,记得那时候儿子才四五岁,每天都屁颠屁颠跟在后面。他让儿子站在通济桥上别动,自己下到江里。那时候,婺江水清澈见底,早上七点多下水,摸三四个小时,能弄个百八十斤。“一天采下来能赚5块钱,不知不觉就采了四五年。”

  那时候水质好,家里淘米洗菜烧开水,都是从婺江打水的。想起当年婺江的水,老洪不自觉就会嘴角微扬。他指着身后一幢两层的小楼说:“这就是靠摸螺蛳盖起来的。”

  1980~1990年代

  臭水里长不出好螺蛳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洪发现,婺江里的水质悄悄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喜欢吃婺江里的螺蛳,嫌有异味,甚至能吃出柴油味。江里的螺蛳虽然多起来,但品相却变得越来越差。

  老洪说,螺蛳的生长对于水质的要求相当高,越是清洁的地方品质越好,臭水沟里是长不出好螺蛳的。

  到了2000年左右,由于婺江水质实在不好,摸上来螺蛳都没人要,老洪只能转战到白沙溪一代的小溪里摸螺蛳,虽然每一两天也能摸上百八十斤,但能摸到上好螺蛳的地方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远。

  最近几年

  上游治水,下游溪里的螺蛳不臭了

  四十多年了,相比过去扎堆摸螺蛳,如今老洪算是孤军奋战了。可让他高兴的是,最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治水,金华市区和周边的水质逐渐变好,老洪家附近能摸螺蛳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栅川一带的溪里,前些年要想去那里摸螺蛳,根本想都不要想,摸上来的螺蛳是臭的。”老洪嫌弃地说,仿佛能闻到那股臭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他就再没有去那里摸过,但昨天他又去了一趟,发现螺蛳的品质非常好。“这应该是上游河水治理后的效果。”他高兴地说。

  时补法 本报记者 陶玉其 文/摄


钱江晚报 浙中城事 j0001 “螺蛳洪”的 2016-04-08 12852210 2 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