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1版:人文·文化

昨天,陈忠实去世的消息传来,图书市场的反应——

一个下午,《白鹿原》在新华书店卖断货

  本报讯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消息说,《白鹿原》迄今已发行逾160万册,至今仍然畅销。然而,昨天图书市场的反应,还是印证了这部小说的深入人心。昨天下午,杭州市新华书店的《白鹿原》已经出现卖断的情况,而博库网上,平时最多一天卖几十本,昨天突然预定量达到了1000多册。

  “啥叫老哥丢心不下?就是那垫头的东西!但愿——但愿啊但愿,我能给自己弄成个垫得住头的砖头或枕头。”1987年8月,陈忠实又一次到长安县翻阅县志与文史资料。一天晚上,他跟朋友在旅馆里喝酒,慨叹自己转眼已到45岁,人说没了不就没了?有愧的是,爱了一辈子文学,写了十几年小说,死了却没有一本垫棺作枕的书——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枕头,身旁配备其他饰物,多由死者生前准备妥当。

  然而,从1985年动念构思《白鹿原》,到1988年清明前后动笔,再到1991年冬写完最后一句话,白鹿原上走出的陈忠实,用文字再现了那块土地上的历史和传奇。

  《白鹿原》不仅获得了我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还先后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

  作为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青年评论家夏烈,对每一届学生,都必然会推荐《白鹿原》,“《白鹿原》代表了有人去试着扛起一百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责任。”

  “也会有人说,他没有那么伟大,因为他只有这么一部作品。但是我要说,一部就够了,因为他呈现的精神质量和密度,指向了百年中国史。”夏烈敬佩陈忠实的原因还在于,《白鹿原》本身的文学样本,也很好,“既不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玩弄技巧自娱自乐,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消化和转化历史遗产,以及如何面向未来。” 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a0011 一个下午,《白鹿原》在新华书店卖断货 2016-04-30 钱江晚报2016-04-3000011 2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