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n0008版:宁波城事·人文地理

文章导航

水落石出

姚江大闸的堤坝上,潮水退去会有石碑露出
这些百年石碑来历如何,是否值得保护,尚待相关部门确认

  水落石出

  姚江大闸的堤坝上,潮水退去会有石碑露出

  这些百年石碑来历如何,是否值得保护,尚待相关部门确认

  本报记者 翁云骞/文 贺元凯/摄

  每当潮水退去,江北区姚江大闸附近的部分江堤露出水面,偶尔会出现碑刻。

  这不,昨天一大早,江北的林先生也发现了一些“宝贝”。

  从宁波市水文站附近的栏杆处望下去,紧邻姚江大闸的堤坝上,他看到了好几块刻有行楷大字,和画着仿古图案的大石头。

  在绵长的江岸上,这些带着字、图案的石头看上去多少有些“神秘”,在稀稀拉拉的草木的掩映下,更让人有一探究竟的欲望。

  这些“神秘”的石块究竟来自哪里,又为什么会出现在江堤上呢?

  发现——

  潮水退去后露出的碑石

  究竟是来自哪里

  林先生是江北区的一名公务员,每天清晨,他都有到江边散步的习惯。

  昨天一早,天气不错。林先生按照往常的路线,来到了姚江大闸附近。这个时候,经验告诉他,潮水已经开始退去了。

  心血来潮,林先生停下了脚步,他想看看潮水退去以后的江面是什么样子。

  “水文站旁边有栏杆的,栏杆又有几处空档,可以站在上面往下望下去。”林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他就探出头去那么一看,结果发现了一些似乎不一样的石块。

  “数量挺多,露出水面的就有5、6块。有的上头写着字,有的画着画,看起来像是以前的墓碑,但是又不敢肯定,因为距离还是比较远嘛,而且角度是斜的,小一点的字根本看不清楚。” 林先生说。

  好奇心让林先生当即拿出手机,咔嚓咔嚓拍了几张,然后发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

  “其实也不算太惊讶,我知道江北这个地方其实历史是比较厚重的,过去搞基础设施建设用到农村里头的一些碑石也挺正常,有的可能就是文物。”林先生告诉记者,他好奇的是,姚江大闸边的这些碑石究竟是来自哪里?如果可以有专家来做个解答,那就好了。

  “可惜的是,朋友圈转发来转发去,还是没有得到答案。”林先生笑着说。

  推测——

  当年古村旧物支援大闸建设

  可能是牌坊拆下的石料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姚江大闸边。除了林先生拍到的几张碑石,记者还在姚江的另一侧,发现了更多类似的大石头。

  “如果没弄错的话,这些碑刻、石块,很有可能是当时建造姚江大闸的时候,从附近的村落运来的。”在江北区文化中心,即将退休的老专家董风接待了我们。

  1958年8月,宁波市政府开始在江北湾头地区兴建姚江大闸,1959年建成。建大闸需要大量的石材,可是解放初期,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怎么办?一个比较现实的办法,就是从邻近的乡村调运“老材料”。

  这一点是有根据的。十几年前,还在文保部门任职的时候,董风曾亲自参与全区层面的文物普查。2004年的一天,他们来到洪塘街道徐宅村,结果有意外的发现。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村子里,竟有着一幢体量庞大、造型精美的徐宅。面积足有2000多平方米。一看,就是过去的大户人家。”更令董风和同事惊诧的,是遍布村庄角落的那些富有历史感的廊柱、基石、木雕、碑刻……

  村里最有名的,是三座大牌坊。古代,只有做出过一定功绩,或是拥有特别高尚品德的人才有资格建造牌坊。一个村子里头有三座牌坊,那自然是很了不起的。

  “可惜的是,我们去的时候,牌坊已经看不到了,连村里的很多老人都说没见过。”

  走访中,村民们告诉董风,上世纪50年代末,宁波建设姚江大闸时,村里头的那些方方正正的碑刻、墓志都是“一车一车被运到江边的“,其中的一些石料,可能还是牌坊拆下来的呢。

  “可惜啊!“说到这里,董风轻轻叹了一口气。

  提醒——

  旧碑刻一般“就地保护”

  可向当地文保部门咨询求助

  林先生在姚江大闸旁边发现的这些碑石,是不是属于徐宅村的,虽然在短时间内还没有办法确定,但是堤坝建造经常使用农村的“老材料”,这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这些“老材料”是不是“文物”呢?应不应该保护起来?

  记者专门咨询了江北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一位负责人,对方表示,从理论上来说,这里头的很大一部分都可以算作文物,至于要不要进行特别的保护,有待进一步的甄别、鉴定。

  “农村里头石碑、石刻挺普遍,只要有一定历史的,都可以算作是文物,只是它们的价值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文物保护最主要的是找到一个适当的主体,碑石、碑刻相对比较容易保护,存放,假如不是有特别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一般的原则是“就地保护”。 “简单说,就是谁使用谁负责。”

  但是,该负责人也直言,眼下很多农村住着的都是老年人、外地人,实际上是缺乏足够的文物保护能力的,“这就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来保证这些文物不会损毁、丢失。“

  至于大闸边发现的碑石,该负责人表示,时机成熟的话,他们会组织人员去现场采样的,“如果确实有一些研究、欣赏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将其聚集到专门的陈列馆,妥善保护的同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与此同时,该负责人也提醒,如果有读者在家中发现了一些比较有年代感的碑刻,墓志,旧的建筑构件,无法准确甄别其价值的,建议不要盲目售卖,有任何需要或是疑问,请向当地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咨询求助。


钱江晚报 宁波城事·人文地理 n0008 水落石出 2016-05-12 钱江晚报2016-05-1200008;钱江晚报2016-05-1200009;12874223;钱江晚报2016-05-1200011;钱江晚报2016-05-1200010 2 2016年05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