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越溪启动首届“沧海桑田节”
观东海日出,看沧海桑田
本报记者 邹洪珊
星罗棋布的养殖塘,一直延伸到山海口;其间,一个个小岛点缀,呈现出别样的山海风光。
阳光将天边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橘色,透过云层的阳光洒在海水养殖塘上,仿佛给这水面镀上一层淡淡的薄纱……
2014年,央视《朝闻天下》栏目让宁海的一个小村——王干山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后来,“日出东方”国庆特别版块节目组在全国各地选址,越溪王干山凭借独特的海塘美景和丰厚的人文积淀而被选中,成为浙江省唯一入选该版块的景点。
一时间,“观东海日出,看沧海桑田”,成了小村最响亮的名片。
6月初,宁海越溪即将举办首届”沧海桑田节“ ,看沧海桑田,如何变迁。
山里人王有坚
见证这里的变化
61岁的王有坚,是王干山村土生土长的山里人。美轮美奂的沧海桑田,他见证了这里的变迁:海拔168米的王干山,在宁海境内并不起眼。20多年前,王有坚的生活,与外界几乎隔绝:山上没有水泥路,遍地都是荒草。那时候的他,甚至没穿过皮鞋。
这个有600余年历史的小村子,依旧保持着原生态——80余户住户住在破旧的瓦房里,靠着简单的种植为生。
一条小山路是村里人和外界交流的唯一通道。下山路崎岖不平,一人宽的小山路,兜兜转转到山脚,至少要走半个小时。
王有坚记得,当初,家里造房子的材料,运上山完全靠人工挑。村口一块1998年的碑记,记录了那一段“艰苦岁月”:王干山村,与外相通仅靠一条崎岖小路,因年久失修,路毁难行;1997年,经宁波市委统战部牵线,承蒙香港一集团赞助10万元,又获宁海县交通局相助,重造新路,全程2.1公里,宽4.5米,于1998年11月竣工。
这是小村子的第一条水泥路,改写了古村的命运。
带头人应四官
带着老百姓改造家乡
自从有了路,山里人陆续下山。可到了山脚,面对着一片汪洋,不少人犯了愁。
从汪洋大海到千亩桑田,王干山的另一次变迁,还得提到另一位老人——应四官。
83岁的老人,曾任宁海首任县委书记。鹤发童颜的他,说起当年,仿佛就在昨天。
60年前,20出头的他来到越溪,满怀着一片热情。可他看到一片烂塘田,还有些傻眼。
这里是宁海的出海口,也被誉为东大门。一到了刮风下雨天,海水经常要倒灌。 他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老百姓挖沟排水,用手硬生生挖出了一条沟渠,保证了养殖业旱涝保收。
后来,越溪又兴修水库,造大桥,滩涂围垦造海塘,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上世纪70年代造的越溪大桥,也被誉为这片土地历史上的一次“大事件”。
要知道,原先宁波人到宁海越溪,都需要坐轮渡的,来一趟就要花费20分钟左右。如果遇到刮风下雨,轮渡经常要停运。
大桥一造,问题都解决了。
小村子的成绩,也得到了中央的关注,当时还被登上了人民日报。
1975年,应四官作为全国劳模,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接见——整个浙江去了七个人,他是宁波的唯一代表。
一代代人的传承与发展,海水养殖业在当地扎根,千亩桑田陆续成形。这也就成就了央视中的那一幕: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青山、绿水、蓝天、大海交相辉映……海天相连像镀上一层金色,海塘里常有养殖户劳作,他们的身影更为眼前美景增色。
王干山的今天和明天:
昔日古村落成旅游胜地
“观东海日出,看沧海桑田。”——昔日的古村落,成就了两张响亮的旅游名片。
央视报道后,昔日的古村落,成了旅游胜地。村民们说,每逢节假日,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游客就早早地聚集在山顶,等待旭日初升。
村民们统计,光今年“五一”期间,这里每天接待的游客量就超过千余人,山路都被上海、杭州牌照的车辆堵死了。
今年,考虑到游客日益增多,越溪乡又投资了100万元,在原有木栈道基础上建设一条200米的木栈道,游客们全景体验观景步道的绚烂风情。此外,他们还利用山上闲置的民居,打造成了“观日民宿”。
想在王干山看日出,是不是越早越好呢?
村民说,不一定,特别是在春天。春天多雨,十多天不一定能见晴。央视拍摄组之前来王干山预拍,也是等到最后一天,才见到了日出的全貌。
记者到的时候,阴雨蒙蒙中,千亩桑田带着一丝朦胧。村民说,如果是晴空万里的日子,除了沧海桑田,还能一睹云雾拱山的奇景。
对于王干山乃至越溪的未来,乡党委书记陈海燕也给记者透露了 “蓝图”:
王干山有戚家军平倭首捷纪念碑(烽火台遗址)、巡检司等古迹,也有始建于唐代、在山海间自成一景的千年古寺油盐寺。 未来,将以王干山为核心,投资5个亿打造一个八平方公里的4A级景区,目前已经成立了王干山旅游开发领导小组,设立了王干山开发办公室,委托专家编制王干山区块旅游策划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旅游招商工作已经启动,计划三年投资3000万元用于精品民宿、农家餐饮及休闲农业方面的开发。
陈海燕说,六月初举办首届沧海桑田节,也是希望通过节庆,宣传越溪、提升越溪的知名度、美誉度,让更多的人来此,领略山海一色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