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z0006版:嘉兴生活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读杨绛《洗澡》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是我印象里最初的关于杨先生的文字,初中的课文,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那幅铅笔插画。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2016年5月25日,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于25日凌晨逝世,终年105岁。随即,我看到微信朋友圈、微博,很多好友或是转发,或是配图感慨对杨绛先生过世的哀恸和惜别。我相信很多人是真心哀悼,但也一定有不少人是根本没有读过杨先生的文字的,如果不巧是后者,我真觉可惜。

  不想挤在人群里妄谈杨先生,杨先生是喜欢清静的。看到先生离世的消息,我又找出她的《洗澡》读了一遍。以前只觉人物众多,性格相似且不鲜明,读罢没有感同身受的命运认同感。这几日重读,三反运动背景下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于我仍没有太大的感触,只是其中许彦成和姚宓的爱情让我合上书的几日里辗转反侧。尤其书中那句“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事业稳定、家庭和睦的许彦成对姚宓来说是怎么也忘不了、放不下也过不去的坎。出身书香世家,前国学研究社社长姚謇先生的独生女儿,姚宓无疑是全书中最具修养和学者风范的知识分子。她坚强独立的品格在父亲猝然离世,母亲中风瘫痪时可见一斑,失去依傍的姚宓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只能中断了大学学业,舍弃自己的好亲事以及出国留学的锦锈前程,做了图书馆职员,侍母养家。如果非要为她的坚守找一个理由,那大概就是知识女性的信仰吧,姚宓有着自己不可逾越的原则,这也是很多读者总说杨绛先生把姚宓这个人物刻画得太过完美的原因。“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声未响,电光先照透了乌云。”分明爱已至此,许彦成在给姚宓的一个纸条中表示:“我怎么也不能失去我的‘她’──我的那一半”,姚宓回信却是:“你的‘她’是否承认自己是你的‘那一半’?”温柔、沉静如她,独立、自尊如她。在心心相映、志趣相投的爱情面前,姚宓理智地退出了感情的热地,只到此为止。“洗澡”过后,姚太太告诉许彦成:“她说她不结婚,一辈子跟着妈妈”。书的尾声,许彦成“在门口站了一会儿,然后绕远道回家”,“姚宓关上走廊的灯,暗中抹去泪痕,装上笑脸……想到彦成绕远回家路上有个深坑,只怕他失魂落魄地跌入坑里,一夜直不放心”。

  很多人说,在爱情里,认真的那个是弱者,爱得更深的那个是弱者,而女人永远是弱者。我想,无非是女人更容易付出真心,更容易陷入爱情,而时间往往在消磨两个人激情的同时也在捆绑两个人生命的自由,所以“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杨绛的丈夫,钱钟书先生说:“在遇到她之前从来未想过结婚,在遇到她之后从未想过和别的女人结婚。” 这样的爱情也确实值得让人羡慕大半个世纪。

  那些指责姚宓不够勇敢的人,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正是姚宓太勇敢,勇敢地承认自己的爱情,勇敢地拱手相让自己的爱情,命运是最不讲道理的。欣赏姚宓这般的独立、果断和自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她不会“不结婚,一辈子陪着妈妈”,如果结婚,一定是出于爱情。

  “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对杨先生的缅怀,到这里就可以了。

  沈育晓/文

  ——读杨绛《洗澡》


钱江晚报 嘉兴生活 z0006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2016-06-10 钱江晚报2016-06-1000015;钱江晚报2016-06-1000014 2 2016年06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