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4版:用·新教育

心安即归处

  当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这里已经是一间正经的客栈了。

  拎着行李在前台登记入住,突然觉得有一丝可笑,回老家住祖屋,竟然还需这般繁琐。父亲在临行前告诉我,老家有座祖传的土楼,却未告诉我早在几十年前爷爷就已变卖给他人,去换了县城里的水泥房。

  回到房间躺在床上,一抬头,撞见四方干净的屋角,被人刻意雕琢过,没了陈年的蛛网和污垢——这间屋子中居住了上百年的主人。右侧的木窗被人硬生生地拆下,换上了现代感极强的玻璃窗,两边粘合的胶从墙中渗出许多像唾弃的唾液,抑或是墙与木窗强行撕扯开后留下的血痂。从床上起身,才发现脚下踩的也不再是土,而是冷冰冰的地砖,白得刺眼。这是一场失败到极点的大型手术,整座土楼被人强行截肢,换上假肢,它极不适应,在历史的洪流中摇摇欲坠。

  白天我基本不愿下床,门外太过嘈杂,喧闹得叫人害怕。

  只有在夜晚我才真正回到故乡。我问前台借了两只杯子,一壶开水,坐到土墙根下。这里有以花生甜茶迎客的风俗,茶叶一时难寻,只好将花生与白糖泡进开水里。一杯敬故土,一杯迎自己。杯中的热气源源不断地升腾开来,糊上了月色。白日里的喧闹被洗去,土楼终于寻到它的安身之处。

  我隐约可以嗅到百年前红糖与竹片的香味,从历史的缝隙中渗出来,流进浓浓的夜色里。不用一根钢筋,仅凭一层层的黏土、糯米、红糖、竹片、水,相濡以沫般夯实在一起,百年不曾动摇。脑海中有烟火,有烛光,茗香浮动,伴着锅碗瓢盆的交响,悠闲自在地说笑。远行的鸟停歇在半掩着的木窗上,很久,不愿离去……是了,这才是这座楼该有的模样。

  不禁开始思考,何为故乡?

  故乡真的是个神奇的地方,哪怕你从未在这里真正生活过,在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双脚仍迅速地生根,牢不可摧地扎进每寸泥土之间。家乡的方言听懂与否都是悦耳的,家乡的食物粗茶淡饭也皆是美味。哪怕它以一副破败不堪,被世界遗弃的窘困模样出现在你面前,你仍会义无反顾地去拥抱它,亲吻它,在最最寂寞的深夜,陪伴它。故乡更多的时候化作了一种意象,那份走到天涯海角都无法割舍的牵挂让我行至哪里,故乡就跟到哪里。它的模样时而模糊朦胧,时而又清晰地可以辨清一砖一瓦;在严冬中它化作肩上的毛毯,酷暑里又长成一片葱茏荫庇。

  夜色中的土楼不言不语,不悲不喜。它的表情都藏在了每一片瓦,每一堵墙,每一扇窗里。它像一个巨大的容器,装载这人世间一切的柴米油盐和喜怒哀乐,永远以一种再平凡不过的姿态,在游子心中扮演着不平凡的角色。

  当晨曦一点点划开思绪的口子,它要走了,而我,也选择放手离开。

  我不愿再回头看,哪怕一眼。因为那座被人丢下的土楼,只活在我心里。(本文有所删节)

  老师评委蒋军晶点评:

  作者控制语言、营造情绪的能力已经比较强了。所记叙的回乡之旅,被包裹在很有思考意味的语言中,让我们感受到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没有了老屋,没有了故乡,没有了过去,没有了历史……是的,脚步太快了,心会跟不上的。不过,有些地方,作者有点“用力过猛”,对现代,对商业气息的一些讽刺过于集中、夸张,不太自然。

  陈逸舟 杭州高级中学高二11班


钱江晚报 用·新教育 b0004 心安即归处 2016-07-08 钱江晚报2016-07-0800019;钱江晚报2016-07-0800018 2 2016年07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