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3版:用·新教育

一个出了诗集,一个写了小说

两位小作者的写作秘诀:读读读

  这次小作家见面分享会,由钱江晚报和杭州少儿图书馆联手举办,东方星空数字娱乐公司还派出了“星探”,在会场寻找未来的小作家,这让分享会多了一份神秘色彩。

  傅于桐和朱康都是杭州市少儿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的成员,文学社负责人、著名童话作家鹤矾老师对自己的这两名“高徒”,有着同样的感受:很能写,且充满童趣。

  傅于桐从6岁开始就尝试写诗,比如在她的诗集《嫩绿的月牙》里,傅于桐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名为《欢乐汤》的诗,把生活幻想成了一个食谱,纯真是盐的味道,四叶草的幸运带着微甜,“这样的语句只有孩子能写得出。”鹤矾说,这些文字很纯真,很有童趣,根本不需要模仿大人的笔调,就能把人牢牢吸引住。

  创作了系列科幻小说《阿呆和卡尔》的朱康也是如此。分享会上,朱康说起这本书最初的构思时,就让台下的同龄人有了莫名的熟悉感,“我总想,如果让一个特别特别聪明的人和一个特别特别笨的人生活在一起,肯定很有趣,有一天终于自己动笔开始写了第一个故事。”后来,鹤矾老师把朱康的初稿推荐给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最先对小学生的文字抱有“怀疑”态度的责编只用了一个晚上就把朱康的小说全部读完,“那个晚上完全是停不下来的节奏。”分享会上,出版社的编辑说,最打动她的是小说里一环扣一环的奇思妙想,也不知道小小年纪的朱康,哪里来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从小爸妈就带我去很多地方,遇到很多好玩的事情和人,这些都被我写到了书里。”朱康说,自己的灵感源泉完全来自于生活。因为年纪小,经历没那么多,有时也得向爸妈借力,问问他们在哪里遇到过什么好玩的事,聊天聊着,也能聊出灵感。

  不过说到对自己写作帮助最大的,两位小作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件事:多阅读。不过两人对阅读却有着不同体会。

  朱康:

  多读适合自己年龄段的书

  马上要升初中的朱康,现在还保留着每天阅读一小时的习惯,眼下在国际学校的他虽然不像其他同学,有那么大的小升初压力,不过紧张的课业也是避不开的。朱康说,每天的读书时间,都是靠自己挤出来的。从幼儿园起,妈妈就开始培养他的阅读习惯,长期的坚持,让读书也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对作家,朱康没有特别的爱好,不过他最喜欢的是读童书、名著,多数是适合自己年龄段的书籍,有时还会刻意去记书上的好词好句,好的构思,“读了之后很有感悟,会很受启发”,朱康说,自己还每周会练笔,把读书时想到的感悟,和父母聊天时的创意都记录下来,每次写这些随笔和小片段时,都会感觉灵感满满的。

  傅于桐:

  好书需要反复阅读

  “我们家附近图书馆里的书,傅于桐几乎全部看过了,现在我们会带她去福州少儿图书馆去看书。”说起傅于桐看书的事,傅爸爸都已经“甘拜下风”,他说,从女儿认字阶段,当老师的傅妈妈就会给她读绘本,再大一点,索性在课余时间,把傅于桐“丢”在图书馆,任由她自己去看去读。所以,才五年级的傅于桐读过不少国外名著、童话故事,还几乎把三毛所有的诗集都读了一遍。

  在阅读这件事上,傅于桐有着自己的小癖好,遇上喜欢的书会反复阅读,她说,即便已经对这本书的情节、人物很熟悉了,每次读一遍的感受还是会不同。

  傅于桐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语文成绩都很不错,别人每每谈起写不出东西的困难,在这个随性的小姑娘身上一点都找不到痕迹,她有一个习惯,每次想到好的构思和好的语句时,都会及时记录下来,给以后写作积累灵感。

  本报记者 朱平

  上周六,杭州少儿图书馆里人来人往,随着暑假来临,爱看书的同学们纷纷前来。当天,吸引少年们来的还有一件特别的事:新少年作文大赛系列活动“小作家来啦”。这次我们邀请的是两名很能写的小作家傅于桐和朱康。他们还是小学生呢,前者出了诗集,后者创作了系列小说。在现场,一群爱码字的同龄人都很想知道,两位小作家为什么这么能写?


钱江晚报 用·新教育 b0003 两位小作者的写作秘诀:读读读 2016-07-08 12909082 2 2016年07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