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2版:用·华数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宪做客浙江人文大讲堂,述说信息爆炸时代下——

书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现在的阅读困境从何而来

  阅读,跟人类文明,尤其是跟我们中华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纸张是中国人发明的,活字印刷也是中国人发明的,所以,中国璀璨的文化史,其实跟印刷的文明或者说跟书籍和阅读关系密切。

  然而今天,我们的阅读面临着许多问题。现在对读者来说不是书太少,而是书太多,多得不知道该去读什么,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日前,浙江人文大讲堂请来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宪,与大家一起谈谈当今时代国民的阅读境况。

  2015年的国民阅读报告第二条——“数字阅读方式”,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光盘阅读、iPad阅读等,接触率超过58.1%,但中国人平均每年读书是4.56本,美国平均是7本,日本是8本,韩国是11本。这些数字值得我们深省。

  数字阅读的兴起,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性,也向教育和文化研究提出了许多挑战性的课题。

  以上提及阅读的困境是从何而来?我认为影响最深远的应是印刷文明,它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总体上可以归纳为沉浸式阅读——

  第一是孤独,阅读通常只是一个人在看书,孤独体验对阅读非常重要。

  第二是阅读有助于培育理性。无论是古代竖排的线装书,还是西方的横排书,阅读都有规则。文字是线性排列的,语法是讲求规则的,思想观点蕴含在抽象的文字之中。

  第三是阅读的单调性。读书时面对的是一个抽象的语言,令阅读产生一种单调感。而默读往往伴有一种沉思状态,一种沉思、冥想、专注凝神的状态。

  但印刷文明培育的阅读习性,在今天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今天的阅读有不少严峻的问题,诸如拒绝经典、不读长篇、不求甚解、没有耐心……等等。

  从客观的原因讲,今天我们的阅读情境是超文本所构成的阅读生态。超文本就是一个文本有很多的链接,它能形成很广泛的网络。读书,书本身没有别的东西,但是电子文本可以链接到很多东西,比如视频、声音、图像,我们在网上的阅读形成了这样一种电子阅读的链接,容易分心、不专一。美国学者纳尔逊指出电子文本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链接,第二是分叉选择,第三是非顺序性。

  如果说超文本是客观对象方面的变化,那么,主观心理方面也随之出现了重要的变化,那就是电子阅读形成了一种新的注意力模式——“超级注意力”。表面上看关注了很多东西,但实际上却读得很表层和零散。

  跟这个注意力模式相对是“深度注意力”,其特点有四个方面,正好跟超级注意力相反:第一,持续地关注一件事情不转移;第二,忽略外部的刺激专注其中;第三,比较喜欢单一的信息;第四,是最重要的,就是对单调的状况有忍耐性,可以长时间做一件单调乏味的工作,这个我想就是今天阅读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心理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些方法来维系阅读文化生态平衡,保持我们的深度注意力不被超级注意力所挤压。否则,我们阅读文化的未来是令人担忧的。这里,我想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平衡纸本阅读和电子阅读的关系。不要放弃对纸本的热爱,如果我们不去读纸本书,就会失去很多对阅读的感觉。

  第二,保持两种注意力模式的平衡。我们必须在大学和社会提倡静心、潜心地读书,真正沉浸到书的世界中去,不为杂多信息所纷扰。只要我们努力维护这样的阅读习性,我们的阅读文化就有美好的未来。

  第三,提倡无功利的阅读,处于兴趣和爱好而不是回报的阅读。我认为知识是可以传授的,智慧要靠你自己来体认,而读书是我们增长智慧一个很好的路径,所以我说沉浸式阅读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一个境界,因此,面对中国当下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泛滥成灾的局面,提倡无功利的阅读是有其重要疗救功能的。


钱江晚报 用·华数 b0002 书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现在的阅读困境从何而来
2016-07-20 12913369 2 2016年07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