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10版:用·文化圈

中国平面设计在国际上不被认同,中国美院教授何见平就在德国办了一个展

中国的墨分五色,让老外觉得很神奇

  本报讯 2016年盛夏,杭州籍旅德设计师何见平与往年一样从柏林回杭。随他一起回杭的,是一本画册——

  纯白、毛边,封面与封底分别是巨大的中文繁体“圖”与“文”的铜字,但被处理为黑白色,笔画间,有墨分五色的质感。

  今年6月至7月,在德国北威州Folkwang博物馆,举行了“全球华人平面设计德国展”,这是德国第一次在重要博物馆展出中国当代平面设计。

  何见平是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此次展览的推动者与策展人。“图文”,就是此次展览的主题。

  2012年,何见平摘得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文化类海报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世界顶级海报大奖的华人设计师。但,“中国平面设计”依然是一个令他纠结的名词。

  作为个体,他享誉世界,获奖无数,但在他所经历过的不计其数的设计会议中,90%都将否定中国平面设计作为开场白。

  不得不承认,他们表达的确实是一种常态,但这种观点显然并不能归并何见平,也无法涵括很多优秀的华人设计师,何见平觉得,“我们总有一天会改变这个观点。”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的海外拓展项目,何见平通过一年多时间与Folkwang博物馆沟通策划,最终以文献整理展的形式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华人平面设计作品,共邀请中国(含港、澳、台)76位一线设计师的500余件参展设计作品。

  受邀参展的艺术家名单,基本涵括了老中青三代一线华人设计师群体,作品非常经典。

  展览还呈现了中国平面设计的脉络,当观众走进展厅,能看到中国设计师是如何从传统的书法、绘画中得到了启发,手写或计算机的文字,又如何在完成信息载体的功能之外同时呈现出美,兼具艺术品的魅力。

  何见平说,展览的主题——“图文”所表达的,是一种东方设计在全球设计舞台中足以脱颖而出的传统与当下。

  他给记者讲了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何见平从浙江美院工艺系毕业后,赴柏林艺术大学深造。他早年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德国印记,后来,他做了第一个“图文”的海报——不断重复叠加的“藝術”二字,朦朦胧胧,似乎接近书法,但却是电脑制作的数码字体。

  西方设计界和媒体因此愈发关注这个充满个性的东方设计师,而何见平却开始思考,这究竟是为什么?

  他的答案,是根植于东方文化的中国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方式。比如说,他儿时临习了六年的柳公权,对“墨分五色”的说法习以为常,但在西方人眼里,“黑”色并没有浓淡的分别。

  说这个故事,何见平并不是想用自己的个体经验来要求中国平面设计走这样一条道路,而是他觉得,东方理所应当该有一种自信。

  所以,何见平常常鼓励中国同行们不要隐瞒东方的一面,而是发挥它,“只要你有魅力,东方的东西就能产生新的影响。”

  本报记者 林梢青 通讯员 郑施诗


钱江晚报 用·文化圈 b0010 中国的墨分五色,让老外觉得很神奇 2016-07-20 12915238 2 2016年07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