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4版:用·新教育

文章导航

城食记忆

  作为一个吃货在杭州生活了十几年,说起对这座城市的记忆,我的味觉当然最有发言权。

  一天的生活往往由一碗片儿川开始,离家不远的小铺子中,便藏着令人回味的好手艺。开火,倒油。淡黄的冬笋片,瘦肉丝,都是店里的老板四五点爬起来切好的。调味用的必须是倒笃菜,不能用长相相似的雪菜代替。面以碱面最佳,其他的什么玉带面啦,鸡蛋面啦,吃在嘴里都比不上它来得劲道。食材接连落锅,未等香味升腾,食欲却已经开始躁动。每次去吃,必选后厨门口的座位,一边等面,一边隔三差五地朝厨房里望。面过水焯熟,再加到翻炒熟的菜里,加水煮上一会。关火,装碗,从锅里到碗里,一气呵成。凭着多少年来这一勺一锅反复操作探索,各个食材该加多少量,孰先孰后,在锅里待多久,厨娘都了然于胸。终于端上桌,我拿起筷子翻拌几下,“哧溜”一口,同时享受了笋的爽脆,肉的绵软,面条的嚼劲,还有倒笃菜调和出的咸味儿。面吃完还不算完,汤中留有食材的余香,不容放过,一并喝下肚,三五口的功夫,暖意瞬间充满全身。一碗吃了十几年的面,在饱眼福的同时给胃带来的满足感,成为早出晚归的我一天的活力来源。

  钱塘江水养育出的美食大多清淡,百尝不腻,恰是江南烟雨淡雅的最贴切写照,亦是杭州人生活情趣的最佳载体。叫花鸡“败絮其外,金玉其中”,颇有苦中作乐的玩味;藕粉“甜而不腻,香而不醉”,最具温柔恬淡的和气。一分生活的柴米油盐,外加酸甜苦辣四味佐料,借着江南温和湿润的地气,杭帮菜遂生根发芽,自成一派。

  有时不得不惊叹在这美食多元化的时代中,杭帮菜出奇稳定的以柔化刚的魅力。派系之外,不论是重油的徽菜还是麻辣的川菜,千里迢迢南下到江南,入了杭帮菜的地界,辛味与腻味即在细雨轻烟的感化下变得柔和,更多了几分合南方人胃口的鲜咸。而派系之内,桂花糖糕的清香,西湖醋鱼的酸甜,不知留住了多少过往旅人的胃,洗去他们饱经世事的风尘与轰轰烈烈后的疲惫,让他们把心交给了这最平和的香味。

  这是杭州人的杭州。是外来者眼中的广厦千万间,亦是杭州人心里的巷里青酒旗。

  (本文有删节,想阅读原文请上钱报网)

  陈逸舟,杭州高级中学高三(11)班

  评委老师庄荣生点评:美文配美食,人生一大乐事。从小作者诸多谈吃的文字来看,他简直是吃尽杭州美食的人。你不妨在读此文时来点地方美食,心情肯定会大好,食欲也将随之而来,文章也会越读越有味。


钱江晚报 用·新教育 b0004 城食记忆 2016-07-22 12916217 2 2016年07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