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q0006版:今日下沙·民生

海天社区有个自建的东江民乐团
乐器中西合璧,乐手都是附近退休职工,唱的全是经典红歌

这个天天演出的草根乐团
在下沙圈了好多老年粉

东江民乐团

  本报记者 林雨晨 通讯员 钱耐婷

  “各位现场的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晚上歌唱会的主持人,很高兴又与你们相见……”隔着里三层外三层热情围观的居民,远远听到东江民乐团的主持人谢老师从音箱里传出来的声音。

  东江民乐团是白杨街道海天社区居民余增良带头组织的民间乐团。只要不下雨,余增良就会在晚上拎着乐器和音箱,到江边的小公园等待周边小区居民爱好者到来。几个民乐团的活跃分子,也都会不约而同准时到场来为大家演唱。这个天天开场的歌唱晚会,成为了下沙沿江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每晚到江堤吹笛子,聚集了一批同样爱好的老年人

  这个居民联欢的民间小乐团,是4年前成立的。当时,余增良夫妻俩为了给儿子带小孩,离开家乡厦门来到下沙居住。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余增良的音乐爱好没有了地方施展。过了一段单调的日子后,他就经常在晚上到江边吹笛子,拉二胡,演奏一些老歌。一段时间下来,便吸引了一批同他一样爱好的退休老人。

  于是,这个草根乐团就这么成立了。虽然起初也只有5、6个人,但大家都坚持晚上一起在江边演奏乐器,一起唱歌。渐渐地,愿意加入乐团的人越来越多。

  发展到现在,固定的乐器演奏老师和歌手加起来也有40多人。

演奏用的乐器中西合璧,唱的都是经典红歌

  这些演奏师,可以说是中西合璧,有吹小号、萨克斯的,有吹唢呐、笛子的,还有拉月琴、小提琴的,甚至是架子鼓,也有人玩得很溜。不过,演奏的曲目却全是经典红歌。

  余增良说,参加乐团的九成都是退休老人,年纪都在60岁左右。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就是工厂里文工团的,这个民乐团让他们重拾爱好,再展雄风。“我们的青春都在40年代度过,那时候流行唱红歌。所以我们擅长唱红歌,也喜欢唱红歌。”余增良说。

  而且,这些红歌放在现在,也相当有人气。有时候,晚上笛子声一响,一首《东方红》的曲调传出去。很多江边散步的大伯大妈,就被吸引了过来。很多人虽然害羞,但还是自告奋勇上台唱一首,重温过去的岁月。很多人一边看,还一边跟着唱,其乐融融。

幽默的主持人、爱拗造型的大妈,都在这里找到了归属

  如今,乐团里有了“金牌主持”谢老师,他主持风格幽默风趣,很能活跃气氛。而且,谢老师特别守时。不管其他团员什么时候到,他每次都会准时到场,给“余团长”搭把手。

  此外,乐团中还有很多有趣的人,有特别爱唱歌的大妈,她唱起歌来不仅洪亮好听,还会根据歌的情绪来拗造型;还有特别注重形象的阿姨,每次演出前,都会煞有其事地套上漂亮衣服,才闪亮登场。

  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才艺都在这里有了发光发热的舞台。海天社区也非常支持他们的乐团,提供了活动室个他们平时进行排练。在白杨街道各个社区的晚会当中,也经常会看见他们表演的身影。

  “远离家乡,虽然有子女陪伴,终究还是有点缺少归属感。参加这个乐团对我很重要,因为有种归属感。”参加乐团的一位阿姨感慨地说。


钱江晚报 今日下沙·民生 q0006 这个天天演出的草根乐团
在下沙圈了好多老年粉
2016-08-03 12922657 2 2016年08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