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8版:人文·文化

卖了300多年文房四宝,现在“加装”了美术馆
吴山明夫妇联袂送上开馆画展

杭州老字号浣花斋,重回中山中路

  本报讯 杭州鼓楼南门旁,中山中路11号是一幢建造于20世纪初的砖木建构小洋楼。这栋在鼓楼旁已伫立了一个世纪的老房子,是杭州市第四批历史保护建筑。

  前天,寂静许久的小楼门口铺上了红地毯,两边排满庆贺花篮。二楼石灰白的墙面上,挂上了一块牌子——浣花斋——杭州老字号,但和大家印象中不同的是,招牌下方还有一排字,写着“浙江浣花斋美术馆”。

  专卖文房四宝的浣花斋,1637年就开了,当时的名字还要更长一点,叫“杭州浣花斋南纸号”,与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齐名。鲁迅那时写信,就指定要用浣花斋出品的,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等,都是浣花斋的VIP。

  这些年科技进步了,提笔写字的人却越来越少,300余年的浣花斋跌跌撞撞中躲过了各种危机。但2014年,在南山路上“住”了7年的浣花斋,再次关门迁址。

  这次回迁,虽然不是旧址,但浣花斋的传人赵军却蛮高兴,因为终于“重回中山中路”了。

  在《杭州市志》中说,中山中路上以前有很多卖文房四宝的店,除了浣花斋,比较红的还有匀碧斋、邵芝岩、石爱文,位置差不多就在中山中路与河坊街的交叉口。

  回归后的浣花斋,升级到了2.0版:一楼继续卖各种文房四宝,顾客还可以在这里体验怎么做纸笔,这些浣花斋的保留技艺,都已经是“非遗”了,二、三楼则为浣花斋美术馆的展厅。

  持续到9月8日的开馆展览,是“吾道至简——吴山明、高晔画展”,开幕式很热闹,现场摆满了椅子,却还不够坐。

  吴山明先生拿出了他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30年的创作,大多为水墨人物画。7月份,杭州最热的那段时间,朋友圈里曾经流出吴先生一手包着纱布,一手画画的照片,就是在为这个开馆展做准备。

  但这次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一起展出的还有吴师母——高晔的作品,她擅长幽兰、墨竹等花鸟画,在闷热的秋老虎天气里,给看画的人带来一丝凉意。

  记者发现,和南山路一带的美术馆不同,这里的看展的人群中,还有拎着环保袋,袋里钻出黄瓜和葱的居民。我好奇搭讪了一位60多岁的大妈,因为她在高晔的一幅墨竹之前,站了很长时间:“我就住在附近,买好菜,进来张两眼。画画好坏我也不懂,看个热闹。画这些竹子要花很多时间吧?你看这叶子粗粗细细,好像有风吹过来,会动的。”

  这么看,浣花斋开在这里开对了。

  本报记者 陈淡宁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a0018 杭州老字号浣花斋,重回中山中路 2016-08-22 12934065 2 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