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2版:点燃激情

文章导航

一战封神

  郎指导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祖国的排球事业,不远万里回到祖国,2009年先到广州,在一支职业俱乐部获得巨大成功,2013年接手中国女排。当时的中国女排输给泰国、输给日本、输给韩国,输得没人敢接盘,竟无一人是男儿。

  郎平为什么肯接手,有两种说法,一是时任排管中心主任三顾茅庐,双方在中国排球的大政方针上谈得很投机,郎平被诚意所打动。二是在队友陈招娣的追悼会上,年过半百的郎平目睹当年的姐妹们们非老即病,如同为大宋保家卫国贡献全部男丁的杨家将,悲凉之感痛入心扉,生出佘太君挂帅征辽的冲动。不管哪种说法,除了郎平,当时没有更合适的人站出来。

  郎指导用极端负责任的职业心,极端热忱的慈母心,在全国各地广撒英雄帖,将青年才俊全部招到麾下,又组建一支国际化的教练科研医疗康复团队,用三年时间,把一支除了朱婷等个别队员,整体辨识度很低的年轻队伍推上世界之巅。

  在如今价值观多元、体育泛娱乐化大势所趋的时代,女排用三场比赛、一种精神给体育溯本清源。夺冠之日,女排话题和女排精神瞬间接管所有社交媒介和门户网站、街谈巷议。在财富明星和娱乐明星掌控绝对话语权的当下,郎平不带任何娱乐色彩,只靠纯粹的竞技元素盖过所有网红,时隔三十年再度成为全民偶像,她带给我们的是最纯粹的体育,最纯粹的快乐。

  一个球迷在自媒体上说,在中国体育界,只有郎平能够让老年人和年轻人找到共同话题,只有郎平能够让那些竞技体育爱好者与段子手们达成共识。不知道这个看女排比赛长大的八零后,不靠阅历而仅靠史海钩沉或口口相传是怎么能生出如此到位的感慨的,本以为只有我们这样不惮暴露年龄、亲眼见证过女排辉煌的古董级球迷才能感同身受。

  社交媒体里最感慨万千的,确实就是那段辉煌的经历者。郎指导唤醒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把他们拉回到一个物质匮乏精神充盈的理想主义高扬的年代。一场男排的比赛诞生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一个女排冠军让我们喊出了“祖国万岁”。在女排辉煌的年代,谈论诗与远方不带一点揶揄、姑娘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会放声歌唱。这样的场景现在只会出现在《山楂树之恋》和《八十年代的爱情》之类的文学叙事里,郎平给我们真人实景演绎了一次。

  郎平曾经比现在所有的网红加起来都红,她的名字就可以叫红。但她没想过把荣誉和粉丝变现,那个年代也没有人会这样想。她觉得从政不合适,就把自己的功名清零,远渡重洋在异域从头开始。感谢她当时的选择,否则体育系统多一个朝九晚五四平八稳的局长司长,就少一个时隔三十年还能让我们心潮澎湃的人,少一个能让一种精神三十年香火不绝的人。

  她是一个奇迹创造者,但她不把奇迹当神话,也不把精神当万能,她只把自己当成职场上的工匠,生活中的慈母。当比赛胶着,我们看得窒息时,她也并不是摒绝七情六欲的灭绝师太,遇到巴西曾以为死定了。她的神奇在于了解每一个队员的技术特点和心理世界,于是有一种魔力,队员看到她是一枚定海神针,对手看到她是一颗定时炸弹。最命悬一线的时候崩溃的一定是对手,敌人不是被打败的,而是被吓倒的,是乱死的。这分功力和境界可能是天赋,更可能是几十年的历练修为。郎平的神话放在今天的语境就是职业的纯粹性,对竞技体育规律的尊重和变通,这是中国竞技体育最紧缺的。大战前夕,运动员最怕各种来历的人前赴后继地开会,很多退役运动员曾这样感慨,这样的情况郎平的中国女排里不会发生,也不允许发生。

  完成了事业的最后一块拼图,功德圆满,这支队伍的平均年龄24岁意味着一个新王朝已然奠基。郎平已不算年轻,她从脖子到脚踝动过十多次手术,我们感谢她,也祝福她,如此完美,一生何求。   七贤


钱江晚报 点燃激情 a0012 一战封神 2016-08-22 12933987 2 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