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4版:全民阅读·一种关注

闭馆一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即将重新开放
本报记者对话馆长赵丰,他的想法和很多同行不同

丝博之欲,指向时尚影响力

  杭州玉皇山路上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已经一整年没有任何消息了。

  记者写的“最后”一篇稿子,是去年8月1日,丝博正式闭馆,进行整体的改扩建。

  一年过去了,这个星期,很久不见的馆长赵丰给记者打来电话:8月27日,我们馆会布展完毕,已经准备好开放,迎接大家的到来。

  具体的开放时间,赵馆长说,会通过本报第一时间公布。那么,一年过后,丝博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前些天,本报记者独家探营。

  作为一个跑丝博跑了5年的老朋友,我对这家博物馆的印象,一直偏向传统,有很多“老”的东西,民俗的,蚕桑的,非遗的,是介绍中国古代丝绸纺织服装文物的专业类博物馆。

  但是这周,我花了两天时间,泡在新馆里,发现眼睛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丝博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让人惊艳不已。

  光是新馆里最大的亮点——一个全新建造的“时装馆”,就足够眼花了。它囊括了四百多年来,西方时装的经典款,《唐顿庄园》、《理智与情感》即视感的复古服饰,1960年代的香奈儿……还有中国时装一百年来,从民国旗袍,到最新的劳伦斯·许的设计爆款……

闭馆一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即将重新开放

本报记者对话馆长赵丰,他的想法和很多同行不同

丝博之欲,指向时尚影响力

  作为全国最大的纺织服装类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在1992年2月开馆后,去年8月是第一次闭馆改造。

  1991年,赵丰便来丝博工作,他看着博物馆一点点建成,看着嫘祖雕塑在馆前广场塑成。

  2010年,他开始担任馆长后,便开始思考博物馆的扩展,因为他对这家博物馆的定位,跟很多人都不同。

  “我们以前专门做古代的东西,跟当下的结合,实在太少了。”采访那天,37摄氏度,很热,赵丰穿着蓝色T恤,脖子上挂着条印度长丝巾,走着他一贯的文艺和时尚路线。

  他觉得,如果丝博还是按以前的思路,光做丝绸——丝绸只是服装纺织产业的一部分,它在里面占的比重有高有低,如果专做一种纤维,有风险,万一将来被淘汰了,怎么办?而丝绸的“当下”,看的人又有多少?

  但服装不一样,这才是人们每天必需的生活用品。

  所以,他一直在思考,必须把丝博馆的定位,延伸到大的服装概念。

  一年后的全新亮相,我们发现,一切都太不同了。几个永久性的常设展览,全部重新设计与规划。除了传统的——关于中国丝绸和丝绸之路5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更多的,是当下的,生活的。

  馆的后面,原本有一块半荒的平地,以前也就是种种菜,现在,造起了一个“时装馆”,分为中国时装馆、西方时装馆,以及临展厅。

  如此展示时装艺术的博物馆,丝博是第一个,而展示西方时装,更是唯一。

  赵丰说了一个数字——馆内如今的国外时装馆藏,有近4万件。在中国国有博物馆中,国外文物藏品超过国内藏品的博物馆,几乎没有。而时尚、国际化、生活,成了丝博如今的关键词。

  听起来,丝博在做一件挺冒险的事儿。但赵丰,不这么想。

  时装,也是文物

  记者(以下简称记):开馆20年后第一次改扩建,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赵丰(以下简称赵):我学的是丝绸历史,刚进馆时,对博物馆不是特别懂。当馆长后,更加全面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面对丝博20年的缺陷,很多功能不完善,特别不完善的,是跟当下结合的这一块。

  记:对,我看到馆里就是一个古典园林,比以前规划得更加美了,就算不看展览,也可以在园子里呆上一天。而且,据说这些花花草草也是有“小心机”的?

  赵:是的,比如新开辟了一块染草园。染料植物是有季节性的,不像普通花草天天开花。我们最近刚种了凤仙花,它的颜色,可以直接染女孩子的手指甲。你看到,池塘里还种了荷花,其实,它也是染料植物,荷花的莲子,可以染褐色,这在《天工开物》里有专门记载。

  记:这一次改造,变化实在太大了,不再是走传统、历史,或者是非遗的概念,变得非常国际化,您说馆内光是国外的时装,就是4万多件,这些衣服,怎么放呢?很多人会觉得,时装,好像不是文物。

  赵:人创作出来的东西,都非常珍贵。时装也是文物,要看它的珍贵程度。而在博物馆里的东西,我们叫藏品,所有珍贵的藏品,都需要得到保护。

  但储存纺织品,和储存时装,完全是两个概念。时装是立体的。中国服装是平面的,叠好平摊在抽屉里就行,时装不能这样做,需要有立体的挂的空间,而时装的牢度比一般古代的要牢。

  建馆到现在20多年,其实,我们没有一个真正的库房,之前是改造了一个锅炉房,又借了别的地方存放我们的藏品。这次,我们新建了一个藏品楼,完全按照国际一流的库房标准,文物保护的理念,而且在建之前,我们派人访问了欧美、日本所有重要的博物馆库房,看看他们如何保护时装,然后把先进的理念引入丝博。

  记:比如呢?

  赵: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简称V&A),是世界上做时装最好的博物馆,有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服饰收藏。他们刚刚新建成一个纺织品和时装的库房,里面可以挂时装,挂大面积的镜框,还有小的首饰。我们引进了他们的储存柜理念。比如,首饰就放在类似放小标本的抽屉里。大的归大的,小的归小的。

  一个丝绸博物馆,是跟艺术、时尚相关的博物馆,哪怕是库房,我们也希望有设计感。比如我们买的柜子,一般都是铁皮柜、公文柜的样子,我就是不要那种感觉,全部重新做,做成银灰色,而三层库房,也做成黄、蓝、红,三个色调。

  博物馆要注重时尚影响力

  记:但是,在看似很传统的丝博馆,建一个全新的时装馆,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您怎么会有这个想法?

  赵:我们想做时装的想法,在2009年左右就有了。因为我觉得我们这个博物馆,在社会上的地位、关注度越来越低,除了一些外地游客来买买丝绸,我们离社会、当下,越来越远。

  记: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赵:随着杭州丝绸企业越来越少,丝绸产业基地从江浙沪转移到云南、贵州、广西这些地方,东桑西移,这是大布局的变化。这个变化,跟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有关,这个城市和社会越来越发达,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的行业,并不适合在这里发展。

  记:所以,您必须把人们的关注点拉回来。

  赵:我们必须要跟当下契合,所以,这么多年,我一直在看国外的博物馆,他们是怎么做的。

  比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样一个综合性博物馆,他们每年要办无数展览。但他们告诉我,每年的时装展,是最受欢迎的。它一开展,就排到了top10,后来,直接飙到了top1,人们发现,时装是最受欢迎的东西。

  记:比如什么展览?

  赵:大都会做过一次亚历山大·麦昆回顾展,小贝夫妇都来了,一票难求,这就是时尚的影响力。

  4万件西方时装

  记:其实,丝博这些年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我在北京参加过你们的“20年时装回顾艺术展”。每年年底,你们还会办年度时尚回顾展,也办了5年了。只是,知道的人一直不多,但丝博一直在默默积累“衣脉”和人脉,这次改扩建,就一鼓作气,让大家惊到了,这里居然收了这么多一流设计师的代表作。但最惊艳的,还是西方时装馆,每个女孩子走进去,都不愿意出来了。做了中国时装馆,为什么还要做西方时装馆?

  赵:西方时装传入中国,大约是在一个世纪之前,我们今天所用的服装或是时装,就款式的基本型而言,就是西方的。国内如今有上百个设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他们有一门必修课,是西方服装史。但问题是,上课想看实物,国内基本找不到,没地方去看。作为我们天天穿着的基本款,我们却看不到它的发展历史过程。

  2011年起,我们从美国征集到了一批西方时装,成为丝博的永久藏品,有近4万件,这次展出的,只是400件。

  记:展品会换吗?

  赵:会换,但不一定做展览。我们以后会把所有藏品放上网,实现数字化。而对于专业观众,我们想提供他们观摩库房的机会,可以专门来挑一些东西看,因为他们更需要看细部、材料、纹样。

  记:跟普通人生活关联度这么大,这好像在其他博物馆里,不太能见到。

  赵:我的博物馆理念,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在一个博物馆里要整体的实现,尤其一个专业类博物馆,应该这样做。中国古老的丝绸,是我们的核心,但我们必须把丝绸延伸到当下的服装。

  因为服装和人们生活,特别密切,服装是时尚最好的载体。我以前说,为什么人们总喜欢穿新衣服,因为容易显摆。新车,也是如此,但如果你买了一个新碗,好像不太容易拿出去晒。所以古代有舆服志,就是车和服装。

  我希望渐渐地,丝博不仅是一个博物馆,而且能引导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告诉大家,什么是美的,而人们可以从美好中,再发现灵感,寻找设计元素,因为时尚就是一种循环。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一种关注 b0004 丝博之欲,指向时尚影响力 2016-08-28 钱江晚报2016-08-2800009;钱江晚报2016-08-2800007 2 2016年08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