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1版:全民阅读周刊

文章导航

郁达夫小说奖
出炉记

本报记者独家解密评选现场
“放大”一下小说这件事

  诸暨耀江开元名都大酒店的一间会议室。10月21日8点45分,郁奖终评委们济济一堂。本届郁奖终评委主任依然是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

  中午时分,大奖归属出炉。

  郁达夫奖由《江南》杂志主办了三届,每两年评一次,评奖标准很明确,以弘扬郁达夫文学精神为宗旨。评选过程中,媒体都可以旁听。

  可以说,郁达夫奖没有秘密,连评委们的表情,都可以辨认分明。

  自2016年5月1日发出作品征集通知,最终,由15个短篇,15个中篇列入候选名单。

  不大的会议室光线柔和,像特意制造的一个属于文学的封闭小空间。9点06分,评奖开始。

  想起从前有个实验性的文艺电影,就叫《小说》,背景是上世纪80年代,讲述了一群中国当代作家坐在某个宾馆的会议室一起开会的情景——其中有著名作家方方、王朔、阿城等等,作家们讨论一个话题:这个年代还有没有诗意了。

  一群作家们七嘴八舌的会拍成电影到底有何意义?

  电影《小说》提供的,或许可以看成是文学与当下关系的一种展现,一种在场式的互为观照。

  有意思的是,这次在评奖现场的评委之一、著名作家马原,正好是电影《小说》中参加讨论的作家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文学最繁荣的时候,作家们一起开个会都能被拍成电影,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疯狂,也侧面印证了当年的文学之热。而在2016年的当下,这桂花飘香的金秋,文学以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名义,再一次被隆重地推出。

  上百篇优秀中短篇小说的写作者们,其中包括著名作家阿来、方方、曹文轩、林白、金仁顺、须一瓜、蔡骏等等,并不在场。他们的小说,像八爪鱼的触须,犀利地缠绕起当下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且触及到从城市到乡村、从首都到藏地的当下社会各种人群、各种社会阶层的人物们的精神世界,以及个体最深处的人性。

  评委们的价值取向,正可以看出他们对文学意欲何为的思索:是揭露与批判当下社会之种种现实,是提供精神家园、是给予我们小温暖小确幸、是纪录生活,亦或提供现实之外的想象世界?

  那么这个周末,就让我们回到电影《小说》中的那个气场,来“放大”一下小说这件事吧。

  中篇小说奖

  阿来《蘑菇圈》

  中篇小说提名奖

  戈舟《所有路的尽头》

  石一枫《时间已无陈金芳》

  祁媛《我准备不发疯》

  短篇小说奖

  张楚《野象小姐》

  短篇小说提名奖

  黄锦树(马来西亚)《归来》

  蔡骏《眼泪石》

  田耳《金刚四拿》

放大一下小说这件事

短篇偏弱

毕飞宇让评委念念不忘

  场景一

  不在场的毕飞宇,被说到N次

  评委毕飞宇来不了现场,却没有缺席终评。

  陈建功宣布规则,一个大奖三个提名奖,大奖必须得6票以上,提名奖必须得5票以上。监票人2个,计票人3个。评委之一,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敬泽打趣说,不评出来,大家的午饭是没得吃了。

  毕飞宇这次放弃了短篇小说《虚拟》的评奖机会,担当了评委一职,不过因临时有事来不了现场。但他成了被讨论的主角之一。

  评委们鱼贯开腔。从美国赶来的苏炜先声夺人。他说,自己跟国内的这个派那个派都没关系,完全凭我自己的阅读感受评判——

  我觉得这次短篇偏弱。为什么?我的标准:一是叙述,文字的表达,头三页能读下去,再读。我们短篇的最大问题在起承转合上。毕飞宇的《虚拟》,让我有动容之感。父与子这个古老的小说母题,落到了爷孙两人身上,上一代在下一代的怀抱里风一样地老去。有种写实散文似的真切感。祖父对108个花圈的向往,祖父对师道的尊严坚守令人起敬。

  后来袁敏说,本来她选的第一篇也是毕飞宇的《虚拟》。

  作家马原是最后一个亮牌的评委,因为也说到了毕飞宇,不妨把他放在这里说。马原同样感觉特别好的短篇也不多,突出的还是《虚拟》。

  可是毕飞宇自己弃选了,他已经得过一次郁达夫中篇小说奖和一次提名奖了,他可能为这个原因主动弃选当评委。

  这时,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打趣说:要不然怎么办呢,郁达夫奖就变成郁达夫·毕飞宇奖啦。

  马原认为——

  马来西亚作家黄锦树的《归来》有原生态的文学氛围,方方的《云淡风轻》从失独之痛,邻里关系,平庸之恶,说到世道沦落,公道何在。失亲之痛与划车事件,抖包袱时戛然而止。

  这两篇之外,马原选的第三篇是张楚的《野象小姐》,病房诸美女的当下感,接地气,写小人物,胜出一筹。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周刊 b0001 郁达夫小说奖
出炉记
2016-10-23 12968348 2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