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k0003版:建德生活

抗战老兵,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硝烟已远,英雄暮年,不应该忘却的除了那段历史,还有创造历史的这些英雄们。70年前,他们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抗日的洪流中,在各自不同的“战场”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70年后,这些老兵已是耄耋之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在我们建德,也还健在着一些可以见证历史的可爱老人,本周,让我们跟随建德市党史办的足迹,一起向这些抗战老兵致敬!

章耕夫:世纪老人,见证时代变迁

  章耕夫(章崇祥),1917年5月12日出生于建德市乾潭镇方家村。祖籍在哪里已无从考证,只知道太平天国洪杨革命时期,他的爷爷来到方家落户。章耕夫富农出生,8岁开始念私塾,一直念到17岁。

  18岁那年,章耕夫通过家里娘舅介绍来到了上海军服厂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二年他参加抗战,来到了安徽歙县朱家村第四军医署大卫生船舶队转移病员伤兵,当年年底他到了河南洛阳第一战区兵站总监部卫生处任少尉司书。章耕夫在老家念了10年的私塾,文化功底扎实,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萌生:报考黄埔军校。最终他成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17期的一名学生。在黄埔军校的这段日子里,生活是清苦的,每天的伙食是米粮24两/天,几乎没有蔬菜。一年半后,他毕业被分派去江西上饶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工作,直至日本投降。期间他任中尉见习参谋一年,上尉少校参谋三年。

  日本投降以后,江西上饶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撤销人员,章耕夫被编入杭州第十二军官总队编余人员。一年后被委任上海国防医学院第二大队少校副官、主任,之后一直在那里工作。1949年上海解放,章耕夫被编入俘虏训练团受训,在俘虏训练团,他学习了共产党的政策,并与之与国民党政策相比,深深觉得共产党实事求是,无虚假之处。俘虏训练团队长觉得他思想解放、觉悟较高,让他当第42班班长。

  半年学习结束后,章耕夫被挑选去南京华东军政大学助理教官。当时的章耕夫已经结婚生子,妻子和3个孩子都在上海,需要人照顾抚养,他思量再三,想带妻儿回老家。共产党对俘虏的政策是可以来去自由,即去不去南京华东政法大学当助理教官,这个选择权还是在章耕夫手里。就这样,章耕夫带着妻儿回到了老家——方家,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如今的章耕夫已经是百岁老人,四个儿子、两个女儿轮流照顾他,身体还算硬朗,他生活规律,每天都会绕着村子散步,他还喜欢看电视新闻和报纸,平时也会写诗,安享着晚年。

童亚杰:不畏炮火,挖地壕修碉堡

  童亚杰1923年12月6日出生杨村桥。17岁那年,受表哥影响(表哥是黄埔军校16期学员)他报考了黄埔军校,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录取。

  1941年,童亚杰自愿去龙岗浙西行署报名参军,驻防在富阳的东洲岛。一年后,他被派到嘉兴的师管区战地国民兵团的团部工兵营,驻防在嘉兴的王店。童亚杰回忆说,当时他们的司令是赵耀,副司令是杨国华,团长叫王之良(音),副团长叫王靖。哪里需要修筑工事就跟随队伍去挖地壕,修碉堡。1943年,军政部派来了一位上校吴恩炳,他下令派几个能干的工兵去临安昌化帮助陶柳的28军的驻防在於潜的工兵营修筑工事,童亚杰被选中,跟随几个战友到了临安,随后被工兵营派遣到昌化的河桥修工事,后来在这一带中国军队和日军打了一场大战——河桥战役,这场战役中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回忆起修筑工事期间的日子,童亚杰并不觉得辛苦,他的工作基本就是勘察看图,前后也就半年时间,之后,他被调回嘉兴,在嘉兴呆了3年。抗战胜利时,童亚杰就在嘉兴,鉴于他表现突出,成为了嘉兴王店区一名副区长。这期间,他和嘉兴卫生院的一名护士组织了自己的小家庭。他先后被派到杭州和金华的干部训练所当了3期的训导员。夫妻两没有生育,后来领养了一个女儿。之后由于历史原因,妻子与其划清了界线。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平反,一直务农。

  幸运的是,童亚杰后来又找到了对他悉心照顾的老伴,过着幸福的生活。

余惠宁:半生颠沛,晚年安定

  余惠宁1923年出生于建德航头镇溪沿村,出生后没有见过母亲,母亲就因病去世了,父亲是村里的大地主,很快又娶妻生子。继母对他不好,余惠宁的童年并不幸福。余惠宁6岁开始念小学,中间断断续续,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重拾了书本,回到了学校。

  1939年,他念了一年高中后,决定报考黄埔军校。通过考试他进入了白崇禧管理的65军团,一年后,他如愿地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了第19期的学生,开始了为期3年的黄埔军校生活。1944年,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民党第三战区政治部,跟随部队在金华、丽水、温州一带驻防。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部队进行了大范围的缩编,很多没有文化的士兵都回到了老家。余惠宁文化程度高,表现突出,留在了部队驻防在衢州。有一次,他爬山时不慎摔倒受伤住院。随着解放战争战事的开展,他先后从衢州转到南京、上海,最后转到了福州的后方医院。

  1948年,他全愈,恰逢家中哥哥结婚,他回到了老家航头镇溪沿村,成了村里的临时教书先生。1950年,土改开始,余惠宁由于历史、成份原因被扣上了反革命份子的帽子,坐了三年的牢。1958年,由于同样的原因,他坐了五年牢。之后,他在金华汤溪和临安安吉的劳改农场又呆了三年,正当他有机会可以转正式工人时,文革来了,他又回到了老家溪沿村,再也没有离开。

  余惠宁一生未娶,无儿无女。他的遭遇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民间多个志愿者团体经常上门慰问。从2014年开始著名影星袁立就一直不定期来村里探望他,资助他。航头镇政府也为他造了两间新房,每周都会有志愿者上门为他量血压,做身体检查。再加上生活起居全由66岁的外甥女郑彩娇悉心照顾,余惠宁的脸上也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钱江晚报 建德生活 k0003 抗战老兵,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2016-11-11 12977089 2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