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x0002版:萧山生活

工具改变教与学

全国第二届“新学程大讲坛”走进萧山

  11月12日—13日,全国第二届“新学程大讲坛”在萧山举行。本届讲坛围绕“工具改变教与学”这个崭新的话题而展开。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带领他的核心团队,与来自全国各省市的1200多名教育界人士分享了他们在深化课改过程中的思考和成果。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善用工具,让方法变得科学高效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兼任国家督学、国家基础教育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教学研究、教育改革、学校管理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思考,主持的新学校行动研究被列为教育部重点课题,成果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

  在全国第二届“新学程大讲坛”上,李希贵校长在作了题为《价值观·方法论·工具箱》的主旨报告。他用3个半小时的时间与参会人员深度分享了“课程转型学程”顶层设计的新思考,学校改革的新战略。

  李希贵认为,今天的学校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教育观,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通过各种方法论,并且善用工具让方法变得科学高效,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很好实现。在李希贵看来,通过合适的工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学校活动也可以变得更有效应,有参与度。

  萧山区教研室副主任楼海红:

  一科多型,课堂变革的路径创新

  萧山区教研室副主任楼海红老师向参会人员展示、解读了萧山教育创新的路径与策略,即以“一个核心载体、三维课程改造、三条配套措施”推进课堂、课程与教师转型。

  从2011年开始,萧山教育逐步推进“一科多型”课堂教学变革的“1+3+3”行动。“1”,就是建立一套核心载体。各学科“一科多型”核心载体的建立需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能够体现“教学生学”的基本理念,具有适合该学科各类课型的基本特征,能够借鉴“先学后教”的基本套路。“1+3+3”行动的第一个“3”,就是夯实三项配套研究。第一个配套研究是建立新学习小组。第二个配套研究是建立新教学常规。第三个配套研究是建立新教研机制。“1+3+3”行动的第二个“3”,是跟进课程三维改造。一是基于学力差异的课程分层。二是基于学生需求的课程拓展。三是基于专业认识的课程整合。

  朝晖小学校长倪鉴:

  推倒教室之墙

  倪鉴校长在报告中提出了课改新路径:改造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之路,从关注均值到彰显个性,推倒教室之墙,打破课堂之困,实施课程变革,深化学程探索的路径与策略。

  借鉴北师大、北京十一学校的诊断量表,早在2014年,萧山区朝晖小学就率先实施了“轻负高质”的课程改革。2015年,朝晖小学又提出学部制管理,在我区小学教育体系中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2016年朝晖小学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始尝试分层走班、因材施教、因材择学的科学课程实施模式。


钱江晚报 萧山生活 x0002 工具改变教与学 2016-11-18 12981062 2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