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人文·文化

文章导航

30年来日日不绝,但你却觉得它越来越轻,很多人甚至忘记了它

今晚8点,去听听南屏晚钟

钟楼

  今晚8点,如果你正好经过南山路净慈寺一带,不妨停下来,静心听一听南屏晚钟——此刻,正是108下钟声敲响的时候。

  今天的钟声有点特别——30年前11月21日,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再次响起。从此日日不绝,到现在已经敲了10958天。

  在如今微博上注册一个号,准点打出“铛铛铛”都能成网红的时代,生活在杭州城里的你,特别是诸多80后、90后,是不是也和记者一样,感觉平时都没听过,或者说注意到这闻名于世的撞钟声?

  甚至,有些新杭州人都不知道,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就藏在净慈寺里。

  一记钟声可持续120秒

  上周五,记者前往南山路56号的净慈寺,游客不多也不少,不时有合影的人三三两两走过。寺门口左侧立的是南屏晚钟碑亭,现在的这个亭子是1986年建的,2002年又在里面立了块碑,正面是康熙题的景名,背面为乾隆题的诗: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

  根据1986年的报道——

  11月21日上午10点,108下雄浑的钟声,回旋于杭州城上,宣告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的新生。这口钟由当时的杭州制氧机厂铸造,高3.6米,直径2.3米,重10吨,钟身的铭文有6.7万字,一记钟声可持续120秒之久。

  这钟楼和钟,在净慈寺初建时就设下了——公元954 年,吴越国王钱弘为供养永明禅师,建立禅院。北宋以后,寺院历经兴衰,钟楼与大钟经历了数次重建与毁废。

  但历代文人与画家,从未停止过对南屏晚钟的吟咏与书写:北宋末年张择端就曾画过《南屏晚钟图》,历代《西湖十景图》在南宋叶肖岩、明代齐民、蓝瑛,清代王原祁等画家的笔下,展示着不同的姿态。

  到了明代朱元璋时,因为觉得原来的钟小,又铸了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

  清朝,康熙和乾隆这祖孙俩对南屏晚钟的钟爱,在石碑印记上可见一斑。

  据记载,康熙三十八年(1699)南巡,题字西湖十景,把“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地方官就造了亭子放这个碑。后来碑丢了,杭州人又偏爱晚钟,就模仿康熙的笔迹,把“晓”字改回“晚”字。

  但到了晚清,铜钟在连年战乱中消失了。

  为什么你觉得钟声听上去“轻”了

  农耕时代,净慈寺地处南屏山,比现在面积大很多。南屏山是九曜山分支,山坳之间多空穴,钟声一响回旋、萦绕,特别好听。

  在现代人眼里,南屏山与九曜山并不如附近的玉皇山、凤凰山知名。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南屏晚钟到底在哪个位置的原因之一。

  钟楼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家觉得南屏晚钟声音“轻”了,城市格局的变化是一个方面,另外钟楼的面积小了很多且相对密闭,加上南山路上交通工具的增多和鼎沸的人语,都阻隔了钟声的传送。

  在工作日的上午,记者站在钟楼北侧围墙下,距离钟楼大概30多米,能清晰地听到钟声悠扬传来。由此可见,只要走在南山路的南侧,钟声会清晰入耳。

  那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听到钟声呢?

  这30年来,南屏晚钟每天敲两次,除了个别日子之外,大多是在凌晨4点40分和晚上8点,每次108声,持续大概25分钟。

  为什么是108声?古人将一年分为12个月、24个节气和72候,加起来正好是108。

  目前有两位法师轮班敲钟,两人今年都刚好29岁,撞一记钟唱一句偈颂词。偈颂词分早、晚两个版本,晚上的那版齐豫也唱过一个。

  南屏晚钟对老底子的杭州人来讲,相当于报时器,敲响后回荡全城:告诉大家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现在这样的时间功能当然弱了,但却增添了“祈福,开智”的意义。

  这样说来,闻钟声,烦恼轻——这句老话里,就有了归于文化的意味。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a0015 今晚8点,去听听南屏晚钟 2016-11-21 12983450 2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