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钱江晚报主办的第四届“新少年作文大赛”评选揭晓
三位女生拔头筹,特等奖首次空缺
本报记者 朱平
现场决赛场景。 尹炳炎 摄 |
这段时间,在很多人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的120帧操碎了心时,导演李安却来了这样一句“提醒”:最终电影还是一场检验人性的过程,内心活动依然是最重要的。
无论你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最终指向的还是内心真实。这也是一群少年想用文字告诉我们的感受。上个月底,第四届新少年作文大赛举行了现场决赛,面对著名作家毕飞宇给出的两道现场作文题《我的眼睛(或鼻子、嘴巴等)》和《马云,你听我说》,9成以上的孩子选择写《我的眼睛》。
经过评委的两轮评选,本周,第四届新少年作文大赛最终结果终于揭晓,而终审评委们纷纷表示,决赛作文里,透过许许多多双“眼睛”,让他们看到了少年一颗颗自由的心。
小学组学生想象力强,初中组文字成熟起来,高中组学生开始体现思辨力,这是评委们共同的感受。
不过也要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最引人关注的万元特等奖空缺。
这也是大赛举行4届以来,第一次出现特等奖无人“认领”的情况。
“好文章无数,捧读收获不小。”在第一轮老师评委评选结束后,杭州育才中学资深语文教师周勇忍不住在朋友圈晒了一下体会,收获无数点赞。结果第一轮评比中,老师评委们“一不小心”就多选了几篇候选作品,把烫手的山芋交给了下一轮的终评委。
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袁敏;文学评论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敦基;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方卫平;作家、浙江文学院副院长黄咏梅,以及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钱江晚报总编辑李杲,这5位大咖就是本届大赛的终极评委。
黄咏梅老师是本届新加入的专家评委。看到这次决赛题后,她的第一反应是,两个题目对同学们来说难度都不小。但这也是新少年作文大赛的魅力所在。
“这样的作文大赛,命题应该和课堂作文不同,题目需要让同学们的写作、思考等能力都得到考验。”黄咏梅说,如果同学们在比赛中,还是用应试作文的套路去写,肯定就得不到高分。
事实上,评卷过程中,黄咏梅在字里行间里也感受到了少年们的自由和创意。“我记得有个孩子写《我的眼睛》,雪地里、水泡里都折射出眼睛,很多叙述方式,在课堂作文里一看就很难打高分的,有些作文甚至结构上都有点混乱,但读的人能从文字中看出他们写得很畅快,表达了和平时不一样的想法。”
自由的文风也是做了四届大赛专家评委担当的袁敏老师,看完全部入围作品后的第一反应。她还特别表扬了小学组同学的想象力,“可能是受传统教育束缚还不多,小学选手整体比初高中选手敢想敢写。”
卢敦基老师也是大赛的“常驻”评委,他说本届比赛保持了往届的一贯水准,在读每篇候选文章时都能找到令他惊喜的一段文字,像这次高中组一等奖获得者王宁,用续写方式,虚拟了红楼梦里的几位人物进行网购的故事,卢敦基打出10分的满分,理由是所有人物的口气和原著很相近,非常到位。
问题来了。看了评委们这么高的评价,你是不是在奇怪,为什么偏偏没有特等奖?
对此,评委们的一致意见是,从首届比赛至今,大赛对特等奖的要求是要么整体完美,要么特别突出,而今年大赛虽然整体水平不错,但能达到这两个条件中任意一个的作品却没有出现,最终评委们决定:宁缺毋滥,我们把期待留给下一届的文学少年。
本届大赛,我们一共评选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别一二三等奖共27名。
杭州学军中学王宁同学、杭十五中玉泉校区姜珈如同学、余杭信达外国语学校梁夏琦同学,都是女生,分别获得了本次大赛高中、初中、小学组的一等奖,收获5000元奖励(税前),其他24位同学分别获得二、三等奖(见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