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m0003版:桐庐生活

岩桥村:
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

岩桥
古井
王氏宗祠
乌城庙
岩桥高跷
岩桥豆腐

  岩桥村:

  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

  岩桥村,属桐庐县城南街道,坐落于桐庐县东部,东面与凤川接壤,与仁智村相隔一条七常线;南部与东兴村相邻;西面与下洋洲村相距2公里;北与滩头村相隔320国道,距桐庐县城中心4公里。

  清代,岩桥隶属孝仁乡,民国时改为仁勇乡,岩桥分称为六、七、八保。1959年改称为岩桥、幸福、四民社,后合并为一大队,隶属窄溪大公社。六十年代初隶属洋洲公社,分为桥外、岩桥二个大队。1984年改称为洋洲乡岩桥村、桥外村。2004年,行政村区划调整,桥里、桥外合并为桐君街道岩桥村,2010年后隶属城南街道管辖。

  村庄坐落于两溪之中,形如木排,而村南又有大樟树,故村民形象地称其为“木排吊在大樟树上”。古时,岩桥有八景,分别为石桥串月、魁阁霁云、十井储泉、双溪环带、兰山幽韵、岩坞高峰、仙观钟声、衲庵梵语,是江南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

  岩桥

  ——虽不见当年的风采

  但依稀可找到昔日的印记

  岩桥村东有临溪,村西有岩坞溪(又称黄寮溪)。双溪环流,三面环水,进村出村都要过桥。岩桥位于临溪之上,二孔,4.5米跨径,长13米,宽2.5米,桥两旁有栏杆荷花柱12支。

  据民国《桐庐县志》记载:桥为明朝弘治间年姚成甫建造,清乾隆三十年王永淳等重修。桥头有一株巨樟,正干和分枝已空心,但仍枝干挺拔,茂叶蔽天。有诗云:“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桥建在岩坞溪之上,故名“岩桥”,而村也以桥而得名。岩桥经历了200余年的风雨,部分桥身出现断裂,虽经后人已做了修补。

  古井

  ——当年取水、洗涤的欢声笑语

  仍荡漾在人们的心头

  昔日,岩桥村虽三面环水,但村周围地面却无泉水可取,倘若天晴长久,溪水干枯,村民生活用水便成了一个问题。于是村民们挖掘地下泉水,并用石箍砌井。

  井水冬暖夏凉,岩桥村至今尚有150余口井。其中最有名气的十大古井为:上井(明朝)、王家井(明朝)、皇甫井(明朝)、八字井(明·弘治十三年)、永宁庵井(元朝)、谢家井(元朝)、道地井(清朝)、胡正升井(清·光绪十五年)、弄堂井(清·乾隆年间)、程家井(清·康熙年间)。

  这十口古井成就了“岩桥八景”中的“十井储泉”。清代诗人王炳耀如此描述:十泉甘美味无加,井养功成众共夸。取不尽兮用不竭,管教沾润到家家。

  王氏宗祠

  ——如今是村民纳凉、

  跳广场舞的好去处

  王氏宗祠亦称“三槐堂”,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太平天国遭毁,重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宗祠八字大门上,高悬的匾额“三槐堂”,系晚清邑中名宦由本太常

  寺卿袁昶所书(袁昶桐庐人,光绪进士)。宗祠面积达400平方米,内分上中下各三楹,外设门台,中有明堂。后王氏后裔日益兴旺,宗祠适应不了办学、祭祀、喜庆等活动需要。民国十九年,王起本等人负责扩建里祠堂约520平方米。又建厨房40平方米。

  1947年王惠薰经手将里外祠堂相接,由四进为五进,称五进五明堂,寓意为五子登科。祠堂里明堂都用栗子般大的昌化于潜石铺成双钱形、梅花鹿等非常美观,明堂四周梁柱上雕刻着文臣武将等传统历史人物与珍禽异兽,双天井墙壁上则绘有耕读传家的壁画。祠堂里柱上牛腿有狮子抱绣球、鹤鹿献寿等吉祥雕刻,寄托着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乌城庙

  ——那些年闹元宵的故事流传至今

  岩桥乌城庙,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有三间大明堂、两个小明堂组成,庙前有一大广场。乌城庙闹元宵的习俗相传很久。

  正月十二日上灯,各灯会将宝灯、琉璃灯、宫灯、竹编制的大红灯送到庙里悬挂在梁上。近百盏灯夜间放射出红、绿、紫各色耀眼夺目的灯光,乌城庙里亮堂堂,尤其宝灯,昼夜明亮不息,象征全村人畜平安、事业兴旺。正月十五日开始演戏,抬供猪,迎龙灯,踏高跷,表演队伍以锣开道,村民肩抗“巡回”牌,背高脚方灯,背旗撑绸绣“风调雨顺”的大雨伞,中间行路八仙、龙灯、高跷,后锣鼓、鞭炮、铳队,约有200人,观众人山人海,正月十八日下灯,元宵结束,吃庆贺酒。

  可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放焦泥灰引起火灾,烧毁乌城庙。1999年重修一半,内塑有乌城王、陈老相公、钟太公等像。

  岩桥高跷

  ——有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

  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岩桥高跷盛行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村里每年都有踩高跷、做戏闹元宵的习俗。

  踩高跷人员年龄一般为5岁—30岁不等,主要以学子为主。高跷采用直径0.03米-0.06米硬质木棍制成,高度为0.2米至2米不等。每位踩高跷者均穿古装、戴古帽,扮相有“四大才子”“三国人物”“八仙过海”“西游记”等角色。

  如今高跷分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岩桥豆腐

  ——配方获国家专利

  注册商标为“老岩桥”

  岩桥村的豆腐在桐庐可是鼎鼎有名的,主要分为臭豆腐、豆腐干、白豆腐、油豆腐四个品种,以其用料讲究、口感极佳而深受人们喜爱。旧时做豆腐卖豆腐是岩桥村村民主要生活经济来源,久而久之成为传统。即便至今,逢年过节家家户户仍有做豆腐的习惯。

  岩桥村的豆腐,名声最佳莫过于臭豆腐。特别是2000年后,村民何宗海和王殷郊将制作臭豆腐技艺发扬光大,并畅销沪杭。日销售量从最初的100斤,攀升至4000斤。

  大名鼎鼎的芝麻臭豆腐,闻起来臭臭,吃起来却是脆、嫩、香,制作配方获得了国家专利,注册“老岩桥”臭豆腐。如今,“老岩桥”臭豆腐已成为市场上真正的“香饽饽”。

  (据中共桐庐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资料整理)


钱江晚报 桐庐生活 m0003 岩桥村:
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
2016-12-16 钱江晚报2016-12-1600009;钱江晚报2016-12-1600012;钱江晚报2016-12-1600011;钱江晚报2016-12-1600008;钱江晚报2016-12-1600017;钱江晚报2016-12-1600014;钱江晚报2016-12-1600021;钱江晚报2016-12-1600013;钱江晚报2016-12-1600020;钱江晚报2016-12-1600010;钱江晚报2016-12-1600019 2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