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却失业在家,这样的年轻人你身边是不是也有
为16位80后“啃老族”
社区建了个“成长小组”
平和宽容地对待这个群体,他们或许有更积极的人生
本报记者 金丹丹 本报通讯员 柴溢/文 制图/林焱挺
其中4位80后的“时间规划饼”。 |
在你的身边,大概会有那么一两个80后朋友——毕业多年仍失业在家,对未来迷茫,不知出路在何方,领着失业金,和父母同吃同住,被称为“啃老族”。在他们之中,有些觉得愧对两老羞于见人,有些满足现状,有些则在为未来“充电”。
在杭州上城区小营街道葵巷社区,就有十多位依靠父母生活的80后“失业”青年。社区牵头成立了一个职业生涯规划成长小组,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压,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
年纪轻轻为啥不愿工作
三个“啃老族”的故事
27岁的陈岚(化名)虽说已“失业”三年,却是小组中的“励志”典范。她称现在的“赋闲”是“充电”,对未来,她有明确的目标。
“我2009年大专毕业了,后来专升本又读了3年。”陈岚说,她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做过三个工作,都是企业的文员。后来觉得,这些工作,我并不喜欢,一眼就能看到以后几十年的样子,我不甘心。”
辞职刚开始,她觉得自由,但时间长了,看到朋友都在上班,“心态很容易不好”,而且亲戚总会觉得没有正经工作,就是不求上进。收入也是个问题。
“也是这一年多,我才发现我喜欢烘焙。”陈岚说,她的打算是未来开个店做烘焙:“现在,我还属于初学者,不过有目标了,趁现在还不老,可以去闯一闯。”
30出头的张林(化名)说,自己在家快十年了,而职场经历,只有短短几个月。
“我是学厨师的,在饭店里实习过。不喜欢看人脸色。”他说,相比职场,游戏的世界反而更简单纯粹。“我现在基本上每天会花八九个小时打游戏吧。作息也基本上按照游戏的活动来调整。”
他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不错。“每天能玩我喜欢的游戏,而且卖游戏装备可以赚钱,多的时候一个月三四千,少的时候有两千多,对一个宅男来说,这些收入也够了。”
“我在家已经十多年了。”王清(化名)说,大学时,读的是机械专业。
他说,自己的理想是找一个工作,不要那么累,收入过得去就好。但第一份工,技术工,蛮苦的,所以辞职了回家。
王清在单亲家庭长大。王妈妈觉得,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希望儿子有出息,现在却靠着自己两千多的退休金生活。
为16位失业青年
社区设了个“成长小组”
葵巷社区做过一个统计,社区里80后(包括90后)的失业青年有16位。
社区书记张碧薇说, “这些失业青年,不少人的生活状态很单一,睡觉发呆吃饭娱乐。有些人也会学习,但他的学习就是自己看看书,但并不觉得应该还有一个实践的过程。”
张碧薇发现,这个群体的精神状态很不好,“和上班族的精气神完全不一样,有些人日夜颠倒玩游戏,无精打采的,穿着也有点邋遢”。这个群体中,有个别人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父母觉得孩子做自己喜欢的就行,大部分家境普通,领着并不高的退休工资。“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宝贝到大,也不会太强求孩子。”
社工张红美做的是失业管理工作。有些人,觉得失业是件很丢人的事,平时把自己关在家里,很怕邻里知道,来领失业金时,也会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大热天也会戴着口罩,签好字拿到钱马上走。有些则安于现状,觉得不工作也没关系,“赖倒做”,反正好几年都这样,父母会养着,习惯了。
同为80后的张碧薇在大学里读的是应用心理学,召集了几个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社工。“做我们社区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支持,让他们增加信心,减压,并在家庭和睦方面努力。”这么一合计,这个“成长小组”就成立了。
睡觉12小时打游戏11小时
这样的“时间规划”让人吓一跳
课程从10月开始,已经进行了六次。要召集“失业青年”上课并不容易,很多有抵触,第一次课,只有4个人到场。“有些人不愿意去面对,有些人说对未来没规划,有的人对我们不信任。”张碧薇说,社工就一次次上门做思想工作,说服他们来试听,还好,社区里80后社工不少,同龄人交流比较无代沟。慢慢地,课上有了十个人,大家愿意一起谈心、聊困惑。
在课上,他们还画了“时间规划饼”,把每天的时间安排画出来,并进行自评和修正。“睡觉12小时、吃饭1小时、打游戏11小时。”有些“饼”看了让人吓一跳。“他们说,原来自己每天过得那么单调,不画出来根本感觉不到。”
在这里,他们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思考,写下了自己的十年规划:“开一家面包店”、“考财务类证书,有一份稳定工作”、“找一个工资3000元以上的工作……创业开广告公司”、“独立,自己生活”。
“虽然现在这个小组活动没有直接促成某个人找了工作,但大家都愿意去尝试。成员们从陌生到熟悉,从腼腆不语到自然表达,从不愿意来心理辅导到主动询问下次活动时间。大家都有了变化。”张碧薇说,六次课算是告一段落,他们会继续跟踪每个人在职业规划上的进展,并关注他们的家庭情况,对个体不同的需要,也会给予个性化针对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