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m0003版:桐庐生活

石阜村:
耕阜石阜,“方”为人先

斛山远景
积庆堂
阜成庙
石合双狮
六贤堂
植善堂老匾
绍衣堂天井里的牛腿
时节中老朋友相聚

  石阜村:

  耕阜石阜,“方”为人先

  石阜村,属桐庐县江南镇,村委会驻地石阜,故名。石阜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也因耕阜积石而成名。2004年行政村区划调整后,由原石联、石合、石丰、石伍、石阜合并为新“石阜村”。行政村面积1.78平方千米,耕地172.73公顷,林地19.23公顷。

  史载,古时村中有方畈秧歌、古澳鸣琴、斛山飞云、阜成禅钟、大源分流、农闲樵唱、先祖耕阜、路亭遗韵、时节风尚、仰卧松菊、眠犬弄雪、隆阜月影十二景,按“春夏秋冬、渔樵耕读、风花雪月”为序,以景配诗,从多个维度来赞美石阜的历史人文及自然风景。

  祖茔斛山

  ——方氏族人丰衣足食的象征

  斛山,形状像斛一样的山。据明嘉靖《桐庐县志》记载:“斛山在县志东南二十五里,脉自乌石山来,平地突起,高可二百余丈,石壁嶙峋,有似斛然,因名之。”

  据《桐庐石阜孝友堂方氏本文公家谱》记载,石阜方氏始祖璿公,为芦茨白云源方干公十二世孙方逸公长子。璿公自公元1174年迁到石阜仰卧山居住,成为桐南方氏始祖,墓葬凤凰形之阳。但因原谱惜无遗存,阳宅、山图均无可考。后斛山阿太方礼葬于此地,赋予了斛山更丰富的内涵。方礼带领方家从仰卧山迁居到现“下石阜”,亲率民众积石成阜,开垦荒滩成千亩良田,终致物阜民丰,给方氏族人带来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所以“斛山”在石阜人心目中就是丰收的山,富足的山。

  方氏宗祠

  ——再现当年盛时光景

  方氏宗祠位于石伍自然村北,宗祠又称积庆堂,俗称大祠堂。建于清乾隆嘉庆时期,咸丰年间因遭破坏重修。1997年,族人筹资再次重修,历时数年完成。2014年始又用两年时间,对祠堂内部及周边环境进行大整修,现已焕然一新。

  宗祠第一进为大厅。中进为正堂,高挂“积庆堂”黑底金字大匾,十分宽敞,可供十二张八仙桌摆祭设宴。后进为荫堂,即神主殿,正中上位供方氏始祖神主牌位,前有供桌。大厅与中堂之间,有一个大天井,天井由石板铺筑,两侧为廊,两坡硬山顶。祠堂整体形象古朴,梁架上斗拱、山雾云装饰,二进明间栋下吊柱,用柱粗壮,石础高大,很有特色。中堂与荫堂之间,中有上供道,两旁有两个小天井,石板围成。

  修缮一新的积庆堂,地面铺砖、墙上布展、楹上挂联、梁间悬匾,再现当年盛时光景。

  阜成庙

  ——现为地方规模大、保存佳的宗教建筑

  阜成庙原名甘泉明王庙,据乾隆《桐庐县志》载系石阜土谷祠,用以纪念建村的祖先,实为家庙,由方可法阖族建。建成现在的规模,则是方氏族人于清道光年间建造完成。

  阜成庙座北朝南,八字台门,观音兜硬山顶,砖木结构,三间三进二厢房,总占地面积876平方米。一进前双步置花格平顶门廊,明间为固定戏台,戏台上方为鸡笼顶(穹窿顶的俗称),做工相当考究,可惜已毁。二进为大堂,四柱九檩,平时专供节庆用品,演戏时摆放民众看戏座位。三进为神堂,也四柱九檩,专供土地老爷,早时候左有大钟,右有大鼓,前有值日功曹;稍后左文判、右武判;两边为皂班,每边四个。

  阜成庙是桐庐县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宗教庙宇建筑,这对研究宗教类建筑的构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石阜双狮

  ——起源于宋朝,盛行于前清

  石合双狮起源于宋朝时期,盛行于前清时期。旧时选择逢双(初六或初八)出山,先在本村表演,然后到外村,最远到横村、七里泷,甚至钟山等地,一直到正月十七上山结束。

  石合青毛狮子最大的特点是就地取材,头部扎有大小不等的300只杨梅球,杨梅球全部采用彩色卡丝棉自己制作。跳狮者围腰巾,服装为黄色对襟布衫、白色球鞋,球鞋足趾上加五只狮爪。跳云头者一般由儿童担任,身穿黄色的便衣灯笼裤、头戴杨梅球头套。乐队服装同跳云头者一样,头上围黄色头巾。

  现在,石合双狮的列队阵容为开锣3付6人,旗队20人,2付小锣鼓21人,跳狮子2只30人,神铳队30人,跑龙套10人,合计117人左右。石合双狮表演所用音乐主要是《普天乐》,表演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

  六贤堂

  ——清代建筑,兼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石阜六贤堂位于石联自然村,坐北朝南。六贤堂的得名源于主人生下六个儿子,且希望他们都能成为贤人。

  据踏勘,六贤堂为清代建筑。它砖木结构,双坡硬山顶,马头墙,占地407平方米。建筑由主屋和抱屋组成合院式楼房。主屋五间二进两厢四合式楼房,一进明间置回堂,五柱七檩。天井用青石板铺设,四周为走马楼。天井两侧厢房花格长窗、横风窗雕刻精美。厢房与一进次间用过海梁衔接。二进地面高于一进十多公分,明间四柱七檩。楼板均用小杉木拼接而成,十分牢实。牛腿分别为太狮少狮、狮子绣球、松鹿、松鹿鹤,替木雕刻四季平安和棋琴书画。整幢建筑保存较好,布局规整,樑架完整,用料考究,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六贤堂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作战指挥部,六贤堂屋旁还保存着一块抗日阵亡的挺三纵队二支队七中队队长胡利源的墓碑。民国《桐庐县志》也明确记载了石阜为国军驻地,以及挺三纵队与当地民众联合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

  植善堂

  ——建于乾隆年间,保存至今

  植善堂位于石阜自然村。据方氏后人介绍,此堂建造者为方应乾字廷健,建于乾隆年间。

  植善堂是一幢三间二弄二进四合式楼房,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双坡硬山顶。房屋内部结构为一进三柱五檩,明间中柱间置石地槛,天井石板铺筑。两侧为二柱三檩,双坡硬山顶厢楼。天井四周屋檐均为重檐。二进五柱九檩。通面檐廊,两侧开边门,上置雕花平顶。

  整个建筑布局规整。如下堂牛腿,采用了大写意草龙纹,形态夸张,线条流畅,富有动感和张力;上部构图为麒麟和凤凰造型,虽因砍凿而有所损坏,但两个麒麟很生动。整个牛腿采用高浮雕手法,加上岁月的薰染,显得富丽而高雅。边上牛腿龙纹更简捷,替木雕双鱼图案,上置斗拱式支撑。

  植善堂的天井四周全设重檐,这在石阜村古民居中是独一无二的,且边门门罩保存完好。门口原有围墙和台门,这在用地紧张的石阜算是奢侈了。

  方金琢故居·绍衣堂

  ——典型的江南民居“一颗印”结构

  绍衣堂为方金琢故居,堂名出自《书·康诰》:“今民将在祇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比喻承继旧闻善事,奉行先人之德化教言的意思。

  绍衣堂现为三间二弄一进一天井,是典型的江南民居“一颗印”结构。天井里的牛腿保存完好,左侧为雄狮踩绣球,右侧为太师少师,各加绶带如意穿铜钱图案,铜钱上各雕道光通宝和咸丰重宝,以及天下太平等。狮子形象生动,整体雕刻精美。其余构件如上堂廊枋下雀替为和合二仙图案,檐柱撑拱为深浮雕山水动物图案,但因黄泥糊抹而不甚分明。

  整幢房子由五个部分组成,绍衣堂是第一进,后面还有安素居,左边还有两幢稍小的房屋,可惜除绍衣堂和封闭不用的台门外,其余三个部分都毁于火灾。

  时节风尚

  ——传承了千年民间民俗活动

  江南时节是本地的特色风俗,起始年代已无考,但每年八月初一石阜始,至十一月二十横山埠止,江南片各村开始轮流过节。现在旧时那种抬神、迎神,到庙里陈设猪、羊、鸡、鱼、水果等各式供品,张灯结彩、放焰火、锣鼓喧天祭祀神的仪式没有了。起而代之的是情感交流、商品交流、信息交流,以及适应时代的文化交流。因而过“时节”成为南乡人约定俗成的一个重大节日。

  石阜时节为农历八月初一,为南乡片之首,因而特别热闹。期间亲戚朋友进行互访,交流感情。各家各户不管是富裕的还是贫困的,过“时节”期间,都要设法办几桌好的饭菜招待客人,以显示主人的热情和体面。那些办小孩满月酒、拜周酒、老中青年逢十寿诞酒,更是热热闹闹,高朋满座。期间,村中往往演戏、放电影待客,各地物资云集贸易。

  (据中共桐庐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资料整理)


钱江晚报 桐庐生活 m0003 石阜村:
耕阜石阜,“方”为人先
2016-12-23 钱江晚报2016-12-2300009;钱江晚报2016-12-2300012;钱江晚报2016-12-2300010;钱江晚报2016-12-2300008;钱江晚报2016-12-2300014;钱江晚报2016-12-2300015;钱江晚报2016-12-2300021;钱江晚报2016-12-2300027;钱江晚报2016-12-2300016;钱江晚报2016-12-2300022;钱江晚报2016-12-2300011;钱江晚报2016-12-2300019;钱江晚报2016-12-2300024 2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