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6版:全民阅读·晚潮

文章导航

画山,先看山

  盛夏时,去浙江省博物馆观展。

  无人的展厅里,一个两米多高的玻璃柜内,展出了一幅三四米长的画卷。走近一看,是陆小曼山水画原作。左侧有胡适先生的题诗并附言:

  画山要看山,画马要看马。闭门造云岚,终算不得画。

  小曼聪明人,莫走这条路。拼得死功夫,自成真画趣。

  小曼学画不久,就作这山水大幅,功力可不小!我足不懂得画的,但我对这一道却有一点很固执的意见,写成韵语,博小曼一笑。

  适之

  二十.七.八 北京

  胡适先生此题,言语轻巧,理却硬直。胡适先生与小曼是熟人,坊间还有胡、陆之间各式传闻。但是,一个不懂画的朋友,却要说出这样无从商议、师长式的劝告,陆小曼看了,不知面容还有妩色否?此画是这年夏天由徐志摩去北京时,让胡适看到的,回沪后又带回。此年冬,徐志摩去京遭遇坠机,箧中仍带着此画。可见,徐志摩是喜欢妻子这幅山水画巨作的。现在看到的这幅画,正是“历劫之物”。

  在空荡的展厅里,我想着胡适先生的秉直和可爱,以及好为人师的随性和洒脱。

  我们这一代人了解胡适先生,其实是从批判他开始的。那句“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成了家喻户晓的反动言论。留下的警示是:可以多谈主义,问题要少研究,研究多了会出事。后来,国人的眼界开阔了,回头看曾经走过的路,曲折、起伏,充满磨难,无数的问题没有好好研究。有责任感的政治家说,要实事求是,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空话误国。现在,已经没人认为,胡适先生的这句话有什么阴暗的攻击性。但是,我一直好奇,当时批判的理由在哪里?

  我带着疑问,第一次找到了胡适写于1919年的阐述主义和问题关系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就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通读全文,第一个感觉就是,这篇写于近百年前的文章,提出的是一个观察和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是与当时仁人志士们的一次探讨。还是针对人性的弱点,提出的一种警告。展示的正是实事求是的治学理念和责任感。

  我在文章中找到的一个“理由”,就是胡适在谈到主义时,提到了“社会主义”。他说:“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当时,正是各种思想学理在社会上热闹争论之时,对“社会主义”的解读也各有不同,他提及的“社会主义”,只是为了对各种“主义”的举例而已,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的排斥。因为提及了“社会主义”一词,就把“主义”与“问题”的讨论,从方法论上升为一种“政治企图”,实在是对胡文原意的曲解和误读。

  在与文章相关的其他资料中,还找到了批判的第二个“理由”。就是文章发表后,李大钊先生表达了反对意见,并由此引发了论战。李大钊是胡适的朋友,朋友间有不同观点并展开讨论,是一种自由和开放的社会现象,并不能看成是一位共产党的创始人对异己的批判。况且,李大钊当时还未成为中共领袖。以李与胡曾经的争论,找出批判胡适的政治正当性,实际上是掩盖了真实的批判目的。胡适晚年时,在回顾与李的论战时说,所有的主义和学理都是该研究的,但不应该把它们当成绝对的真理和终极的教条。

  胡适与李大钊的友谊,维持了一生。李大钊遇害后,其灵柩先后停放在北京长椿寺和浙寺。6年后,李夫人找人帮助将丈夫灵柩入土安葬。胡适参加了由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领衔的13人公葬小组,组织捐款、寻找墓地等公葬事宜。观点的异同,并没有影响胡与李之间的友谊。可见,他们的争论,也并非是势不两立的敌我对立。

  胡适轻视那些高谈主义的人,他说:“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这,大概点到了那些高谈阔论者的痛处。于是,无数靠宏论主义、空谈学理获得地位、名誉、利益的人,便想群起攻之,企望大家都在清谈中有高位、有厚禄,无视国家兴亡,不管人民遭殃。本来,那些“人力车夫”的生计,就不在那些高谈“主义”者的视野之内。

  胡适先生在1962年2月24日一次酒会的最后讲演中,讲到“我挨了40年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酒会结束时,倒地去世。

  胡适先生容易遭到批评与围剿,“问题”就出在他秉直的个性和无所顾忌的率真。但是,这该是他受到攻讦的“问题”么?如果我们真要研究他的“问题”,便会发现,其中闪耀的是一位文化伟人的智慧、情趣和特质。

  很赞赏胡适先生另一位台湾批评者徐观复的举止。胡适曾严厉批评徐观复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新儒家宣言”,斥其为是欺世盗名的鬼把戏。徐观复自然也对“胡博士”大加鞭挞。但是,当胡适先生去世后,徐复观表示收回全部批评胡适的文章,并撰文悼念,称胡适“是一个伟大的书生”。

  一位思想家或者学者,他之所以能不朽,是因为他的学识能回答人类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呈现于一时、一地,而是会以不同形态呈现于各个社会阶段和环境中。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会在他的回答中得到启示,他便在人们的启示中被人念想。胡适正是这样的思想家和学者。对这样一位“伟大书生”的尊敬和包容,会反映一个社会和个人的道德人性。

  胡适先生题陆小曼的诗与上面这段话一脉相承,就是要人们扎扎实实做事,看熟了山,研究透了马,再下笔。

  一直自问,如果胡适先生看到的是“劫后之画”,他还会忍不住题诗吗?自我回答是:会的。因为这是他的性格使然,只不过言语会更为认真和柔软。

  2016年12月17日,胡适先生诞生已经125周年了。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晚潮 b0006 画山,先看山 2017-01-08 13008156 2 2017年01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