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1版:全民阅读周刊

读《大雾霾》
然而并不仅仅是读

  12个小时前的杭州,有赖一场雨的冲刷,天空虽然迷蒙,一些空气检测软件显示空气质量为“优”。

  朋友圈兴起之后,它是阅读一个时代很好的方式。不过,很多话题,不日便消弭,但雾霾没有——就近而言,它横跨了2016年末到2017年的开头。

  每一个人都切身体会了一个词,叫做“无孔不入”。

  雾霾不新鲜,近年来,它自经济政治重地扩散到更为广阔的地域——广州、上海、济南、郑州、杭州……

  于是,几位妈妈的迁移或坚守,在朋友圈里被频频转发。可是,无论多少对年轻的父母被雾霾“赶走”,多数人仍要生活在他熟悉的土地上。

  依然是朋友圈,一位妈妈说——这几天家里的空气净化器连轴转,可是孩子要上学,我们要工作,生活要继续,逃离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

  留下来的人怎么办?

  无数成长中的孩子,未来依然要生活于此。我们的感慨、段子鸡汤,都不能阻绝雾霾的扩散和追赶。继续感慨下去是徒劳的,而了解,继而建设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来自《人民日报》的文章说,霾到底从哪里来?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但科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霾主要来自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来自过“重”的产业结构,来自高强度的工业排放,来自日益增长的机动车尾气污染等,这些方面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是“元凶”,是大气环境的“难以承受之重”。

  而一些世界都市的经验告诉我们,雾霾虽然汹汹,但可以治理好,如何治理,一些经典书目也有可参照的经验。

  在杭州,新华书店庆春路购书中心,四楼的一个不显眼的书架,有一些与雾霾相关的书籍。《大雾霾》与《洛杉矶雾霾启示录》这两本比较知名的书,就陈列在书架上。

  不过,收银员说,购买这些书的人并不多。

  庆春路购书中心经理朱恒用数据来证明了这个“不多”,《大雾霾》自2016年1月出版,一年时间,在这家大型书店卖出了3本,其中应该包括本报记者买的一本。另一本《洛杉矶雾霾启示录》的销售量是14本,因为它的出版时间更早,是2014年3月。

  当然,网上售书平台显示的数据要多得多。但以“雾霾”作为搜索关键词,一本书抵不上一只口罩的销量。

  书架上也有中国人编写的“雾霾手册”——内容则偏重于如何防霾,如何饮食,如何呼吸,如何增强免疫,多数似乎进了养生的领域。

  虽然,一本书有庞大的阅读群,但是落脚于一个城市的某个区域,又显得寥寥无几。

  不过,总有在阅读、思考的人。大学老师张雅娟向我展示了她最近在读的这类书——《大雾霾》和《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之外,还有《毒岛:日本工业病史》、《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昨日之前的世界》。

  她说,环境也不是一天的问题,我们要知道它怎么来的怎么去的,而别人如何“驯服”的方法,或许对我们有益。当然,她不是环保人士,只是一名高校教师,她只是觉得——如果不看不说,更无人知晓。

  1952年的冬天,大雾霾之前的风和日丽中,酝酿着一场造成4000人额外死亡的环保事件。

  《大雾霾》书写了中世纪以来的伦敦空气污染史。从中可以读到:中世纪以来,伦敦一直有空气污染;伦敦一直在努力解决空气污染;工业革命后,伦敦的雾霾非常严重,1952年的一场大雾霾之后,雾霾的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境地,经过不懈努力这个城市解决心肺之患,而后又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对于雾霾的解决,在《大雾霾》中有一以贯之的态度,对于当下的雾霾治理,应该也是如此。

  读《大雾霾》,读一本一本的书,一个个城市的故事,可以放眼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我们的未来。这就是阅读的意义吧。

  本报记者 孙雯

  B1~B3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周刊 b0001 读《大雾霾》
然而并不仅仅是读
2017-01-08 13008257 2 2017年01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