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2版:全民阅读·重点报道

专访《大雾霾》中文版策划人汪宇,对污染——

最可怕的是麻木冷漠和装聋作哑

  可以说,《大雾霾》中文版就是在雾霾的围困中出炉的。

  它的翻译机构是启蒙编译所,启蒙编译所的总编辑、《大雾霾》一书的策划人汪宇说,作为个体,面对这样一个灰色的世界,他常有一种无力感。“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非常渺小和软弱”。

  但是他和自己的同事想做一点事情。因为与雾霾有关的两本重磅图书,都是启蒙编译所翻译而出——《大雾霾》与《发明污染》。

  汪宇说,尽管生活中他会告诫自己,要遵循环保的原则行事,要绿色出行。“但是这样全国性大范围的污染,显然不是个人的生活方式造成的。更深层的原因,还有赖于国家相关机构的调查和研究。”

  在这一点上,他认为,要对政府保有信心。

专访《大雾霾》中文版策划人汪宇,对污染——

最可怕的是麻木冷漠和装聋作哑

  问:《大雾霾》中文版因怎样的契机而产生?

  汪宇: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GDP猛增,中国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非常关注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环境污染和治理,希望把这方面的资料文献介绍到中国,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介绍给中国读者,让大家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认识有所提高。

  问:在《大雾霾》出炉的过程中,最难忘的细节是什么?

  汪宇:我们在翻译和编校这本书(包括《发明污染》)的时候,正值雾霾围城。我们就这样一边编着这些书,一边不时抬头看看窗外灰色的世界。室外的能见度非常低,我们的心情也非常沉重,也更加觉得这个工作带有紧迫的使命感。现在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本书的销量也越来越高,但我们丝毫高兴不起来。

  问:因时代不同,《大雾霾》中雾霾的来源与纠缠其中的各种力量博弈,与当下也有所不同,但是就雾霾的治理而言,它给予当下社会的启迪是非常巨大的,您觉得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汪宇:污染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难以避免。但是这并不是说发展经济、发展工业就必然以如此惨重的环境破坏为代价。

  我们现在的认识和科技水平已经远远超过早期发达国家,完全没有必要重蹈覆辙。但是为何我们重蹈覆辙,这是值得全社会深思的问题。发达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不仅仅依靠科学进步和产业转移,更重要的是政治法律的完善。从历史上看,治理环境不仅是技术和经济投入的问题,更是一种全社会的政治法律行为。它背后牵涉到许多复杂的东西。《大雾霾》讲1952年的伦敦雾霾事件促使英国政府通过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伦敦雾霾治理的一个转折点,其实讲的也是一个政治法律监管的问题。

  问:在《大雾霾》的编译过程中,与原著作者有接触吗?

  汪宇:我们与西方的环保人士及作者有所接触,中国有相关媒体也曾经采访过作者布林布尔科姆教授,他认为,不管中国还是英国,治理空气污染都需要通过政治手段,并不仅限于环保立法,同时也要监督这些法律的实施情况。

  问:如何看待《大雾霾》这本书在同类出版物中的地位?启蒙编译所还引进了《发明污染》,这也是一本颇受好评的书。国外的这一类书籍与国内的“雾霾书”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汪宇:《大雾霾》是公认的经典著作。很多环保专家特别是熟悉西方环保学的学者都很推崇。

  同济大学有一位研究污染气象学的教授曾经写信给我们,说他很早就知道《大雾霾》的英文原版书,对于我们能引进翻译很是赞赏,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发明污染》是与《大雾霾》齐名的环保经典,《发明污染》的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大雾霾》,并且阐述了二者研究侧重点的不同。

  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著作数量比较多,开始得也比较早。中国的同类题材著作比较少见,无法对比。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独立性。

  中国对空气污染的切入角度,首先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新闻揭露。先有新闻媒体揭露,然后引起政府的重视,之后才有科研机构的参与,最后形成相关的政策。按照这个路径,我们国家的环境治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其实就中国现实而言,最重要的还不是科研机构,而是新闻媒体的介入,这是治理环境污染的起点。

  问:从伦敦、洛杉矶的经验来看,环境的清洁并不绝对妨害城市发展的进程,结合《大雾霾》说一说,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最根本之处在于哪里?

  汪宇:经济发展和环境并不绝对矛盾,有很多先进的榜样和经验可以借鉴,比如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最重要的不在于技术,不在于资金,而在于政治与法律环境。这个问题不解决,环境问题是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的。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大雾霾》一直强调的也是这个问题。我们读这本书,一定要从它的科学数据分析、从它对历史的叙述中看到一以贯之的东西。

  环境污染背后牵涉到复杂的经济利益,离开了良性的政治法律手段,想解决环境问题是没有先例的。

  问:对于中国当下的环境,民众感叹多于思考,《大雾霾》中的公众心态是怎样的,或者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群体心态对于雾霾的整治起着怎样的作用?

  汪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民众的心态都是很相似的。对污染有了一个清晰的感受和认知时,会产生恐惧感。就像《大雾霾》讲到末日天启小说总是以雾霾为末日背景,那其实就是恐惧的一种艺术反映和表达。伴随着恐惧还有愤怒,然后是自由的辩论、批判,再到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研究。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情绪的激愤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麻木冷漠和装聋作哑。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当中,舆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但舆论往往是改变的初始动力。舆论有不理性的一面,但总的来说,它对于推动全社会尤其是政府重视环境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

  感谢《大雾霾》特约编辑曾东玲对本文的帮助。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重点报道 b0002 最可怕的是麻木冷漠和装聋作哑 2017-01-08 钱江晚报2017-01-0800008;13008174;13008253 2 2017年01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