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儿子突发重病无法救治
70岁老父代儿捐出器官与遗体
昨天,钱报记者陪老人送儿子走完最后一程,白发人送黑发人,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本报记者 何丽娜文/摄
老人送别儿子。 |
“2017年1月21日,天很冷,做了这个冬天最温暖的一件事。在急诊,虽说见惯了生死,却也时时被一些事触碰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儿子脑干出血抢救后无自主呼吸,住进了EICU,家里还有一个未成人的孙子,老人红着眼眶和红十字会谈遗体捐献的事儿,未有提及家里的困难。这样明事理的老人深深感动了我,因此在群里呼吁了捐款。急诊科的医生护士们伸出了捐助之手,虽然钱不多,但我们给予的是作为医护人员的温暖——这样的老人值得敬佩!相信,明天,捐款单上会有更多的名字!因为我们是省中急诊人!”
这段文字,是省中医院急诊中心护士章徐洁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的。这两天,许多人都被这位老人感动着。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陪老人送儿子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面令人唏嘘,但这简单文字背后的不简单故事,令人动容。
40岁儿子突发重病无法救治
70岁老父代儿捐出器官与遗体
昨天,钱报记者陪老人送儿子走完最后一程,白发人送黑发人,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吃东西时一阵猛烈的呛咳
血管破裂致脑干大出血
省中医院急诊中心主任黄小民告诉钱报记者,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老人的儿子王强在河坊街某餐饮店工作,1月20日下午3点50分,他趁休息时坐在店里吃东西,突然发生一阵猛烈的呛咳,随后便失去了意识,同事赶紧拨打120将其送入就近的省中医院抢救。
当时,人已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呼吸道塞满异物,血压已经爆表,当时考虑是脑子里有血管破裂所致,后经确诊,果然是脑干大出血。这是神经系统的急重症,病死率极高,而王强的情况更糟糕,已没有手术机会,只能靠机器维持几天生命。
1月21日下午3点多,王强70多岁的老父亲王惠生孤身一人从江苏扬州老家赶来,听医生介绍完情况后,老人强忍着泪水,理智地做出了一个决定,放弃治疗。“王强两年前跟前妻分开后,心情不好,这两年他一个人在杭州打工,很少回家,我们都知道他不容易。虽然他人已经没得救了,但他的器官还是好的,把那些能用的器官都捐了吧”。
1月22日下午,浙江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到省中医院,与老人沟通见面办理相关手续时,老人家的决定更是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他不光捐献儿子的器官,还决定捐献儿子的遗体。
老人的举动感动了省中医院急诊中心的医生和护士们,章徐洁几个人一商量,决定为老人捐款,由中心主任黄小民带头,你一百,他两百,院内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听说后也纷纷赶了过来,甚至有轮休的医生还特地微信转账。
昨天一早,省中医院党委书记曹毅亲自将7300元捐款交到老人手上,虽是杯水车薪,但却是医护人员的一份心意。
短短70天时间
老人相继失去两个最亲的人
昨天中午12点多,钱报记者在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室医生办公室见到了老人王惠生。他一头的银发,面容憔悴,双眼布满了红血丝,眼眶还湿湿的。
“都是他自己太不注意,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开口说了一句话,老人就停下了,他举起右手按住自己的眼睛,想阻止眼泪流下来。“他有高血压,查出来已经有好几年了,最高的时候有180,现在已经降到了150,药么老是吃吃停停,我每次打电话都提醒他要注意,可他自己总是想想还年轻没事,这下好了,出了大事,人就这么没了。”
这时,省红十字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走进来说,摘取器官的手术已经完成。在遗体送走前,老人要去见儿子最后一面。
从浙大一院的5号楼三楼到手术的另一幢楼,老人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在前面,他弓着背,迎面的冷风好似利刃尖刀,吹得脸上有点刺痛,而此时,老人的心中定比这痛千万倍。
老人从裤子口袋里掏出手机,交到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手中,“麻烦帮我拍张照片,他还有一个11岁的儿子,我想把他最后的样子拍下来留给他的儿子。”老人站在儿子的床边,等待着医护人员打开包好的遗体。
“王叔,咱不拍照片可以吗?他现在的样子肯定没有以前的照片好看。”
听到这句话,之前一直强忍着泪水的老人哇一声哭了,所有的伤心与痛苦一泄而出,他再也无法自控。一旁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赶紧把老人扶开,而医院的工作人员则迅速整理好遗体,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门外等候的车上。
事后,记者陪着老人走出医院,路上,他说了句:“70天前,他妈妈生病走了,今天,我们唯一的儿子又走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两个最亲的人离开,我真的受不了。”
不过,他说自己不能沉浸在悲伤里,老伴生病欠下的医药费得还,家里11岁的孙子得抚养,他不能再倒下。至于替儿子做出捐献遗体的决定,他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想着“他生前没为社会做什么贡献,死后能造福别人也是好的”。
后来,记者从省红十字会了解到,经过评估,医生最后取走了王强的肝、肾和角膜,他的生命将在好几个人的身上得到延续。
送老人坐上出租车,目送车子远去,我们祈祷这对爷孙俩今后的生活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