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经排队倒痰盂、在天井里撑伞炒菜
如今文艺范十足,还有知根底的墙门管家
老邻居们
回来过年啦
本报通讯员 吕啸 王维诗 本报记者 金丹丹
题图: 本报记者 林云龙 摄 |
左图上:邻居们一起剪窗花。 |
左图下:改造一新的直饮马井巷。 |
“这糕儿味道毛好,小时候的味道。”
“春卷料毛多嘞!”
“这个公鸡窗花好看!”
昨天上午10点,直饮马井巷33号老墙门里,五十多位老邻居正聚在一起。定胜糕的蒸笼冒着热气,要炸春卷的油锅在咕嘟咕嘟地冒泡泡,民间艺人正在挥毫写“福”字……
墙门外,是车水马龙的现代延安路;墙门里,则是浓浓的杭州老底子年味。
“今天气氛真当好!老邻居们在新房子里,一起吃小吃,聊聊天,很亲切的!这种味道啊,住洋房里是享受不到的!”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地道老杭州李志明,和钱江晚报记者说起今年这个年,言语间满是幸福。
谁曾想,一年前,这里还是五栋破败不堪、厨卫设施不全、违章搭建乱生的D级危房。现如今,这里转身已是白墙黛瓦,典型的江南民居。
而今年,是老居民们在焕然一新老宅里的第一个新年。
百岁老宅变身
十足文艺范
直饮马井巷南起西湖大道,北至染坊小区,宽两米左右,长百米不到。据《杭州市志》记载,清朝时附近有军队驻扎,军马需饮水,这里多井,称“饮马井巷”。
昨天,记者再来到直饮马井巷。巷子里的这几栋宅子,闹市中亭亭玉立,别有韵味。站在屋檐下,抬头看到的是古朴的白墙黛瓦、雕梁画栋,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完美交织。
“进来看看!”——42号墙门里,李志明热情地招呼记者进屋。李志明今年59岁,在这里出生长大。他见证了这条巷子的岁月变迁。
据了解,这5栋老宅都建造于1933年前。其中,36号墙门建于1890年,已100多岁。这些房子,大多是木结构,长年累月下来,破败不堪。
“以前,这里是80厘米的泥墙。”李志明边说边向记者比划着。在他的记忆里,每逢下雨天,老房子屋里四处漏水,脸盆一只只放满,一路踩到门外。九成人家里以上没有独立卫生间,每天早上就到门口公厕排队倒痰盂。
“我以前就在这个天井里烧饭的。大太阳或者下雨天,就一只手撑把伞,一只手拿锅铲。”住在35号的邵大姐想起过去,带着苦笑。
去年3月底,湖滨街道正式启动了直饮马井巷D级危房排危修缮项目。修缮工作惠及5个墙门共50户居民。这一个多月来,在外过渡的老居民们已经陆续装修好新家,搬回来了。眼前,记者看到的是白墙、浅色地砖、敞亮客厅里的花布沙发、厨房里齐备的厨具……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齐了!最让李志明满意的,是楼上楼下各有卫生间,“以后年纪大了,不用跑上跑下上厕所了,多方便啊!”
“我们是2016年10月初拿到钥匙的,装修了两个月,散散味道后,就陆续搬进来了。”李志明用心地布置了这个新家,饭桌前挂着的腌猪蹄是今年他新做的,天花板上挂着那个写着“福”字的葫芦,也是他自制的,“现在好了,两个小孙子来玩也舒服了!”
老邻居变墙门管家
地道“杭州腔”
前不久,老居民马柏成被推选为33号墙门的“墙门管家”,成为居民们的“代言人”。
“墙门管家”是湖滨街道近来的一批新“人物”。管家们不仅要“走得进家门、聊得上家常、帮得上家事、解得了家忧”,还要成为增强居民凝聚力,团结自治的领头人。老小区的规范停车、文明晾晒以及墙门绿化,都少不了“墙门管家”的带头作用。
“现在的家就像城中心的‘别墅’一样,弄得那么好。新年住新家,红灯笼挂起来,窗花、福字贴起来,几十年的老邻居一起吃顿团圆饭!”马柏成开心地说。
现在,直饮马井巷共有3个“墙门管家”。“几十年的老邻居了,就跟一家人一样的。谁家有事,大家都会搭把手。”李志明说,之前住过渡房都是楼房,但大家心底里还是惦记着墙门里浓浓的老杭州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