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门乡:绿狮舞和花灯舞,舞出一年好兆头
胡月华 刘政
屏门乡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民风独特。明太祖朱元璋屯兵千亩田,大将常遇春隐居在屏门乡的隐将村,北宋年间被皇上封为平辽大将军的“安远侯”郑允中出生于佛岭后村,上西村王羲之的后裔等圣人遗迹传说故事众多。秋源村睦剧、竹马,隐将村的徽剧,佛岭后的板凳龙,丁家畈、齐坑村的花灯,齐坑、屏前村的民间庙会,年川村的杂技,佛岭后村的板龙灯等民俗文化活动影响深远。
但这还不是全部。说道屏门乡最有名的民俗活动,就是绿狮舞和花灯舞,目前都已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屏门乡齐坑村
舞绿狮助兴
屏门绿狮是一项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每逢元宵节或集会庆典,屏门乡齐坑村就以舞绿狮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清末,建国前后开始流行,至今有上百年的历史。
据该乡齐坑村舞狮传人方富强介绍,该村每年元宵节都要举办传统的撑花灯活动。舞狮则是闹花灯的主要组成部分。屏门绿狮的制做比较讲究,狮子头、身段、四肢、狮尾等先用竹篾麻绳扎架,然后用绿布麻丝糊皮粘须。并用红、黄、绿等色制作狮子的眼、鼻、口。舞狮人的着装也有讲究。舞狮人上披狮被,下着绿狮同样毛色裤子及黑爪碲靴。舞狮动作刚柔相济。舞狮人要有充沛的体力、敏捷身手,一般舞狮由两人配合,一舞狮头,一舞狮尾,舞狮头者身材较大,舞狮尾者相对较小,但狮头狮尾配合要默契。
据方富强介绍,舞狮讲究表情,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搔头、朝拜、翻滚、跳跃等,在技巧动作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等。表演配大锣、小锣、鼓、唢呐等乐器,并随着鼓点的轻重快慢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表演时,首先绕场一圈,慢鼓过场,后至场地中央慢慢睡下以示疲劳,想睡觉。接着,睡觉的狮子被惊动,狮眼、耳、足表演睡醒动作,然后狮子发性跳动,最后圆场,向观众致谢,回场。
屏门绿狮作为一项传统民间艺术,除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展示表演,给家家户户拜年外,也经常出现在节庆集会上。2009年9月中国杭州千岛湖第五届秀水节,屏门绿狮通过挖掘整理打造,参加了文化踩街表演,荣获金奖;同年同月屏门绿狮又参加了姜家镇首届狮城庙会,作为压轴节目,精彩的表演再次征服了观众。
屏门丁家畈花灯
已舞220余年
屏门丁家畈花灯既是民间传统灯舞,也是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一种。它起始于1789年(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20余年的历史。
有关屏门花灯起源说法有二:一是丁家畈村疟疾泛滥成灾,暴亡人数不断增加上升,连鸡犬也不啼鸣,人心惶惶,到处一派凄凉景象;二是丁家畈村王姓和郑姓两大家族先后都建造了祠堂,但两家祠堂都正对对面一座火焰山,为了镇住火焰山神不作怪,祈求全村人民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每年元宵节村民都自制各式花灯,点明灯内蜡烛,敲锣打鼓,鸣发鞭炮,驱逐火焰山神魔鬼,除恶避邪,保一方平安。
元宵舞花灯活动从正月十四日一直到正月十六日,连续三天果然有效,这一年全村疟疾瘟疫清除,家丁兴旺,人人平安,林茂粮丰,六畜兴旺。从那年起,每年正月闹花灯一直沿袭至今。随着时代的步伐,撑花灯的活动形式不断改变,花灯的内容不断变化更新。
屏门花灯是屏门人民自娱自乐,自我表演的传统特色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屏门乡的丁家畈和齐坑村的人民就开始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呜发鞭炮,请来剧团演出,举行大型的游灯活动。正月十五日下午3时许,全村村民拿着自制的花灯,聚集到大会堂,同时拿着祭品到大会堂祭拜堂主和观音菩萨,然后游行活动开始。先绕着王姓和郑姓的堂主菩萨,顺三圈,反三圈进行游行,再从大会堂走出来,从村前溪沿到村头村脚,王氏宗祠和郑氏宗祠,农户家门口进行大闹花灯活动,每到一处鞭炮齐呜,锣鼓喧天,好不热闹非凡。花灯队伍先是由八角皇伞灯开路,后是二条各长5米的长幡,4面帅旗紧紧随后,紧接后面的由演员装扮的文武八仙,鼓乐队,再后面是斩扇灯、光刀灯、八角锤灯等一一跟上来,队伍长达数百米,浩浩荡荡,吸引四邻八方的上千群众前来观看。观灯结束后,村民又到大会堂观看剧团演出,三天三夜的传统古装戏使全村村民一饱眼福,到处呈现出国泰民安,歌舞升平,和谐屏门的新气象。
屏门花灯由一个八角皇伞灯,二条长幡,四面帅旗,二盏八角锤灯,十二盏生肖灯等45盏灯及一支鼓乐队组成。凉伞灯的周长有5米之多,二条长幡各有6米多高,每个花灯都有60公分之高。八角凉伞灯分别画有8个八仙,形象逼真,非常别致;二条长幡各写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年年平安,五谷丰登”等对联,期望老天爷给个好年景。
屏门花灯种类繁多,图案形象逼真,做工非常精细,堪称为民间艺术精品。花灯分别有:花好月圆灯、四季如意灯、六顺灯、福如东海灯、芙蓉灯、蝴蝶戏花灯、牡丹灯、连心灯、万年青灯、金鱼戏水灯、八卦灯、桃李满园灯、喜鹊报喜灯,还有十二生肖灯等活龙活现,栩栩如生,深受大人小孩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