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
银行有钱却慎贷惜贷
企业缺钱融不到资
人民日报评论:
银行有钱却慎贷惜贷
企业缺钱融不到资
近日,一起由高利贷纠纷引发的案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在情与法的争论之外,也折射出当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这几年来,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推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多个部门也频频出台文件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这仍是当下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迈过去的坎儿。要破解融资难怪圈,不仅需要政府层面优化兼顾各方合理诉求的制度安排,更需要企业、金融机构等切实推动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北方某省省会有家小微企业,因为资金周转问题临时需要钱来“搭桥”,金额大约50万元。就是这样一笔不算巨额的资金,却无论如何找不到肯贷款的银行。企业负责人表示,因为企业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物,只能找有关方来出面担保。结果是保险公司不愿担保,愿意担保的行业商会又得不到银行的认可,“各种申请表填了一堆,没有一张批准的”。
企业有企业的无奈,银行也有银行的难处。由于近几年实体经济面临转型压力,企业贷款违约情况增多,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考核标准日益趋紧。一旦发生不良贷款,业务员、信贷审批员、高管都会受到严厉处罚。有银行从业人员说,“现在银行贷款终身负责,对从业人员而言,尽可能地提升放贷标准是相对安全的办法”。因此,尽管各级部门层层推动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尽管有些银行推出对中小企业放贷额的达标标准,但落到具体办事人员身上时,能否及时足额收回贷款仍是他们最关键的考虑因素。
银行有钱却慎贷惜贷,企业缺钱但融不到资。这样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就容易助推资本脱实向虚,进而引发金融风险以及高利贷、非法集资等一系列问题。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15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7%,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新增房地产贷款5.7万亿元,同比多增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44.8%。蛋糕就那么大,无非是彼涨此消,这样的数据已经能够说明问题。
如此看来,一城一地的政策调整只是治标,融资难的破解,必须与中央“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相结合,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都需要切实推动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