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文大讲堂2017年首讲,清华教授彭林“说礼”
现代人为何还要学古代礼仪
“让你有个人样”
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 整理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彭林作客《人文大讲堂》。 尹炳炎 摄 |
2017年首期浙江人文大讲堂,近日在浙江工商大学开讲。
大学,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地。传道,即传授做人之道,学人必先立德,立德则需学礼,此谓泛人之所伟人者,礼仪也。
什么是礼?为什么要学礼?礼对于当下社会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成为大写的人?
本期浙江人文大讲堂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先生。彭先生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首席专家,《中国经学》主编,央视“百家讲坛”《彭林说礼》主讲人。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华传统礼仪概要》、《家教与门风》等作品,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本期人文大讲堂,彭林教授教我们如何立德,学礼,树人。
“知行合一”
“知”和“行”结合点就是“礼”
一提起王阳明,我们就会想到“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看来,知和行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真正的“知”是一定要“行”的,知而不行就是不知。所以他说“知者行之始”,正确的行为一定是从正确的认知开始的。通过“知”,懂得道理,就一定要把它贯彻到行为里面去。只有把“知”体现在“行”当中,“知”才是真正的“知”,才成就了“知”。
在中国文学里面,“知”和“行”有一个结合点,就是“礼”。王阳明对于儒学的体系是有深刻认知的。他说“礼字即是理字”。在他的著作里面,特别提到《中庸》的一段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都做好了,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行”。某件事情一旦决定要付诸实践,就要体现在行为上,这里面充满着践行的精神。
当今举国上下的“国学热”是有问题的。解放前的一位著名记者曾提到“国学”的总意,不是主知的,能背多少首诗词、多少篇散文不是主要的,而是主行的,读书要体现在行为上。中国学术的哲学,是道德,是伦理,是做人的规范,是处事的方法。今日,我国不缺知识方面博通今古的人,缺的是身体力行,刻苦自立的精神。国学要改变人,要改变社会,需要千千万万的人去“行”,要“笃行之”。
有了心灵的进化
才能走出“半人时代”
1948年,梁思成先生讽刺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半人时代”。他认为当时中国大学的学科设置都学西方的:西方有什么专业,我们就有什么专业,西方怎么把学术分科,我们照搬。结果培养出来的人学理不懂文,学文不懂理。当时所谓的人才实际上都是“半人”。
首先,什么是人?人类学家认为,所谓“人”是能够直立行走的动物;考古学家认为,所谓“人”是能够使用工具的动物。所以现在中国历史第一课讲到文化起源时,都会说北京猿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而且能够使用工具,这是兼顾了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立场,给“人”下的定义。
人类发展实际上有两步,第一步是体质上的进化。人类学家跟考古学家在东非肯尼亚发掘了一件标号为1470的古人类头骨,这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距今约两百万年。从那时起,人类开始了漫长的进化,一直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人从爬行动物慢慢变成了直立人,这可谓是其做的唯一一件事情——体质上的进化。所以这两百万年之间的人都称为“半人”。
而这之后,人类又进入了另一个“半人时代”。人除了体质,还有心灵。心灵使人类有了复杂的思维活动,而心灵的进化和体质的进化不同步,相对滞后。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代人在体质上变成了人,而在某些行为上,跟禽兽没有太大区别。所以从一万年前到现在,直至将来,人类进化的另一个主题,就是怎么样用道德理性战胜身上的动物野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依然处在“半人时代”。
中国人提出“人怎么成为完人”,人无非包含两样东西,一是身体,一是心灵。中国人认为要解决外在的形象,就要靠“礼”。我在清华大学开一门课: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第一堂课就有学生问我这门课有什么用。我说:“让你有个人样,就是这门课的作用!”我一讲大家都笑了,其实环目四顾,我们穿名牌、化妆、整容……外表再光鲜,也掩盖不了我们在心灵进化上的缺失与不足。
要成人
“先文之以礼乐”
子路问孔子,什么叫成人?这个“成人”不是年龄上达到成年,而是指成就了人的品格的人,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或者叫完人。孔子的回答发人深思,他说如果你具备了藏武仲之知,还有孟公绰之不欲,即没有私欲,廉洁,还有卞庄子的之勇、冉求之艺——现在我们只要具备其中一项,都会为国人所艳羡——但是孔子说还不够,还要“文之以礼乐”,你才是一个完人,即“成人”。
礼是什么?礼也者,理也,就是道德理性。我们社会合理的制度,合理的规范才能叫礼,为什么要按照礼来生活?因为它是道德理性的一个外在体现。
管子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不愁吃穿,就要懂礼。生活要有质量。现在我们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可是还没有质量,没有品质。自己家里面一百平方米搞得干干净净,到了楼道里就一塌糊涂,至于马路,则把它当成一个大垃圾箱、大痰盂可以乱扔乱吐,这很不应该。孟子讲了“人不可以无耻”。管子说维系一个国家主要不是靠GDP,而是靠礼义廉耻。一个国家,如果人民连礼都没有,连义都不懂,个个没有廉耻心,简直就是禽兽世界!
懂不懂礼
就看你会不会用谦敬语
中国礼仪的四大特征,我归纳为四个字:第一个是敬;第二个是净,懂礼的人一定是干净的;第三个是静,懂礼的人一定是文静的,不是喧嚣的,不喧闹发出噪音,噪音是不利于我们健康的;第四个是雅,懂礼的人——尤其是懂中华礼仪的人,一定举止有度,进退从容,谈吐高雅。
今天我们先讲讲敬。
为什么要尊敬别人?因为人是群体性的动物,我们几千人、几万人、几百万人、几亿人组成一个社群,一个国家,这是禽兽做不到的。人既然是群体性的动物,我们应该怎么相处呢?古人提出,我们要彼此充满敬意,要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与别人相处,要时刻抱着尊敬别人,向别人学习的心态。我首先不是看不起你,我非常尊重你,我们是同类,我们要合作。这种“敬”要存于心,真诚地尊重,然后通过语言、肢体动作表达出来,让对方感受到。我也希望你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我,所以我们拥有更高等级的、更高层次的品德。
礼仪中,对对方用敬语,对自己用谦语。
古人夜观月相,初一没有,初二、初三始现一丝月牙,慢慢长,长到满月,就开始亏,亏到慢慢没有。这就包含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是虚的,虚怀若谷,像一个山谷,东西才能装得下去,就像月亮到十六满了就要亏下去。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只有一个卦是好的,六个爻,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要低调,对别人要尊重,这是吉利的。
中国人懂不懂礼,就看你会不会用谦敬语,这是一个标志。我有一个学生把作业做好了,放在信箱,封面上写着“彭老师敬启”。我们分析一下句子成分,主语是“彭老师”,谓语动词“启”,“启”就是开,是说别人不能打开。彭老师怎么开呢?恭恭敬敬打开,本意不是这样,但是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是这样的。
浙江先贤鲁迅给他的母亲写信, “母亲大人”四字顶格,后面所有字都低一格,一直到最后“恭请金安”顶格,下面是“男 树人”。
浙江人文荟萃,我希望荟萃的人文应该体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而不要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