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教育·新闻

一人一间,生活智能

  去年9月10日,来自全国9省的52位学生走进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开启了他们的大学生活。

  吴西航生长在杭州,在杭二中度过了高中三年。很偶然的机会,翻阅志愿填报书时,他和他妈妈都被ZJUI吸引了。“师资力量雄厚,可以拿双学位,蛮吸引我们的。”

  他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就是ZJUI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见到国际校区的第一眼,红墙、钟楼、书院、长廊,他就被深深打动了。

  他告诉钱江晚报记者,来了就知道自己没有选错,硬件条件真的没话说,实验室都配置了最好的设备。

  生活也很智能,食堂打饭菜,结账的地方,只要把托盘放上去,电子秤就显示多少钱,因为每个餐盘下面都有芯片;而洗衣服也只要扫扫二维码,快洗好的时候,手机会提醒你去取……

  书院里可以接触到院士、导师、同学,还可以与来自15个国家的54位外国留学生进行交流。书院也相对独立,一人一间,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寝室是小家,书院是大家,一走进书院就心安下来了。”

  不过,他刚来的时候,就遇到了语言关——老师们英文授课,能听懂的并不多,有时候听着听着就神游了。慢慢地,自己开始下功夫,“磨耳朵”练听力,也开始愿意开口。差不多两三个月时间,就跨过了心坎,不再害怕英语,敢讲敢说敢问。

  “就算多考30分,还是会来这里。”吴西航的课表排得满满当当,这里的功课并不轻松,8点开始上课,晚上作业总要做到10点,周末大部分时间也在学习。

  对此,他的好哥们吴振邦也深表赞同。他感触最深的是,老师会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止是掌握知识本身,还要了解知识背后的意义,比如一个公式推导的过程。

  顾林凡是吴西航的高中同学,她在ZJE主修生物医学专业。她一直想学神经科学,像奇异博士一样,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在国内,很少有本科开设这个专业,正好这是生物医学的一个部分。

  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上学期化学实验课,老师并没有给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做出“不完美”实验,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反馈,从中找出问题,自己探究自己思考。

  在国际校区里,课堂基本实行无纸化教学。上课,大多不带课本,都用电脑,并且将多媒体工具加入教学。例如,物理课给每个同学发一个遥控器,用来答题,摁下选项,就能直接在教学电脑上呈现答题情况。

  问及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来这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告诉钱江晚报记者,首先得喜欢挑战。毕竟,全英文教学环境下,得先克服语言关。

  还有,必须是爱学习、会学习的同学,这里没有“水课”,不过,只要肯踏踏实实学,未来能在尖端领域发挥作用。

  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


钱江晚报 教育·新闻 a0006 一人一间,生活智能 2017-04-09 钱江晚报2017-04-0900015 2 2017年04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