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走出去”到产业“走出去”,华立集团搭建海外工业园
华立:打造一带一路上的“工业唐人街”
本报记者 何晟
泰中罗勇工业园 |
47年前,三家做雨伞、扫帚和竹器的作坊合并而成的小电表厂,到今天多个产业集团公司组成的多元化投资民营企业集团。位于杭州余杭的华立集团,从1999年起就将国际化定为未来30年的主攻方向之一。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实施过程中,华立从最初建设单一海外工厂,到如今搭建海外工业园,实现了从中国产品走出去到中国产业走出去的跨越。
从产品“走出去”
到产业“走出去”
华立集团1987年起就涉足国际贸易领域。“走出去”的第一站是泰国,从简单推销产品,到投资建厂。在异地他乡艰难的摸爬滚打中,华立人发现,企业首先碰到的困难就是对东道国法律法规、人文环境不熟悉、语言沟通障碍等,投资建厂容易走弯路,交了不少学费。
华立集团CEO肖琪经说,随着从产品“走出去”向产业“走出去”的跨越,一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赴海外投资建厂,他们都会遇到华立曾遇到过的问题。“能不能在他乡的土地上,建一个属于中国人的工业园,相当于‘工业唐人街’,让中资企业抱团出海呢?”
在他乡的土地上
建个“工业唐人街”
始建于2005年的泰中罗勇工业园,便是华丽转身的第一步。该园区是泰国唯一被中国政府批准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规划总面积12平方公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泰中罗勇工业园已建成5平方公里,已有近90家国有、民营制造业企业落户并投入生产经营,带动中国对泰投资超25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2万余人,成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在泰国的产业集群中心与制造出口基地。
“对初来泰国的中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我们提供的一站式中文服务尤为雪中送炭。”泰中罗勇工业园副总裁吴广云说,从最初的目标市场调研分析、产业政策咨询、法律法规解读,到投资优惠政策争取、投资注册审批代办、税务及金融服务策划,再到劳动力招聘,园区都提供全天候一站式服务。
园区还不定期邀请泰国海关、税务、劳工、电力等政府部门的官员与专家来园区与企业进行交流,现场解答或解决企业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个人走得快
一帮人走得远
从泰中罗勇工业园入园企业的实践看,没有一家企业是“举家外迁”至泰国的,而是为了开辟或扩大泰国和东盟市场,都是在做市场增量。
比如杭州中策橡胶入园前,轮胎产品从中国出口欧美市场频频受到反倾销的打击,几乎完全退出。在园区投资轮胎生产厂后,既利用了当地丰富的天然橡胶资源,又以泰国的产地证出口欧美市场获得了有利的竞争优势,同时还轻松地获得了东盟市场份额。
基于罗勇工业园打造的宝贵经验,2015年10月,华立的第二个海外工业园北美华富山工业园聚焦于墨西哥,旨在为中国企业规避贸易壁垒和限制、打开美国市场乃至整个美洲市场提供便利。华立集团还计划在其他地区启动工业园区建设,为中国制造业提供辐射欧洲、非洲、中东市场的产业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制造业的输出,而海外工业园模式,成了这种输出的可靠承接载体。“想走得快,要一个人;想走得远,要一帮人。一个人走远路,难免会害怕;一群人一起走,就不怕了。”肖琪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