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老民俗
并没有随老城的淹没而沉寂
胡月华 刘政
狮城已淹没,也将很多老物什、老传统一并带走。但是“迎百子灯”、“康塘旱船”这些老狮城的民俗活动,却并没有因为狮城的淹没而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一些特殊的节庆的活动上,还是可以一睹昔日庆典风光的。
据了解,“狮城迎百子灯”、“康塘旱船”目前均已被列入淳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狮城迎百子灯,传承至今已有千年
“迎百子灯”是原遂安县狮城一带经常开展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也是姜家“元宵三闹”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唐武德年间(618年5月—626年12月)。
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有一修炼千年的乌龟精,早就对龙宫里的一颗夜明珠垂涎三尺。有一次,乌龟精趁龙王不在,就贼口偷含夜明珠腾空而逃。东海龙王发现后执剑追赶。乌龟精逃到遂安上空,见背后龙王追来,脱口一声“不好!”夜明珠随即从口中掉落在地。银光四射的夜明珠引来了深山里五头凶猛的狮子拼命抢夺。这时,龙王已将乌龟精刺死,而五头狮子还正在疯狂酣战,抢夺夜明珠,不但农田庄稼大片遭殃,还危及围观百姓。于是,龙王赶紧用宝剑往下一指,口念“定”经,五头狮子被定住了,而那颗夜明珠不但失去了银光,而且也被定住在地上,再也拿不走了,龙王只得无功而返。但龙王总是念念不忘他的夜明珠,每到元宵日,他就从东海飞到遂安狮城上空,观赏他遗落的夜明珠。当地百姓看到东海龙王总在天空盘旋,知道龙王是为了他的夜明珠而来。
为感谢东海龙王保护庄稼和百姓,当地人就在每年元宵日制作板凳龙以“迎龙灯”的方式作纪念。把当年夜明珠落下的地方命名为“圆珠墩”。为使“圆珠墩”能重放光彩,又做圆珠灯以“迎百子灯”的方式纪念。到唐武德四年(621年),此地被立为县治。人口越来越聚集,元宵“迎百子灯”成为当地村民一种风俗习惯活动,内容不断丰富,规模越来越大,形成颇具规模的“狮城元宵三闹”,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闹元宵活动。
据介绍,每年正月初三以后,狮城及周边村庄各大姓中都有专人制作“迎百子灯”。“迎百子灯”用二丈长左右留枝叶的鲜毛竹二十根,每根毛竹枝上挂珠灯(小灯笼)50至60只,珠灯由篾与红色面料糊成,内可点燃蜡烛。到元宵凌晨五时左右,“百子灯”就全部集中到大堂(县衙门)前,每支由两人扛扶,最前面有唢呐、面锣、小鼓伴奏乐队引路。游行线路为沿东大街至东门,折过横街,至南门,再沿下西坑路过太平桥,经儒学堂前至西门,返回过碧玉亭,沿西大街到北大街直至北门,返回沿北大街至大堂转折下直大街,环太平桥,经下西坑路北段返大堂前,这就游遍了狮城所有主要街道。
游行时,唢呐声声,鼓乐齐鸣,毛竹上的五六十只珠灯的灯光在晨曦中闪烁,街坊四邻都早早地起来迎候“百子灯”,“百子灯”所到之处,鞭炮齐鸣,热闹壮观,整个行程到元宵中午结束。随着时代的发展,“迎百子灯”活动越搞越红火,进而逐步演化为当地百姓求子、托福、节庆的一种风俗活动。
康塘旱船,一种兴读书之风的风俗活动
康塘旱船是什么意思?它其实就是一项与读书相关的民间艺术活动。康塘村距姜家三公里,座落在康塘坞,环境清幽,历史悠久,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讲学会友,并作《百琴楼歌》《三瑞堂志》,使该村求学兴文之风源远流长。
相传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到康塘访友,但见山峰峻奇,木石鹿豕,很是壮观,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山泉甘淋。据传是文曲星下凡的朱老夫子想,为何不求圣水观音相助,让这里变得山青水秀、山水钟灵。于是朱老夫子双目微闭,念念有词,把自己的意念传递给了远在南海的观音圣僧。不多时,手持净瓶的观音圣僧腾云驾雾,来到康塘,高高地洒下观音圣水。顿时康塘村甘雨淋漓,山泉飞湍。朱老夫子也朱笔一挥,广开一池,有二十多亩。等池水涨满,甘雨方停,池水碧悠悠、清灵灵,池边百草环翠、百卉并举,朱夫子起名为“环翠池”,池水为村里带来的灵气四溢。那年池中有莲子大如灯盏,菱角大如枕头,池边的毛竹一节到梢,这都是池水的灵气所致。
至此,朱熹置画舫于池,与文人学子与玩水之中吟诗作对,灵感也格外流畅。所以凡上此船者则会变得更加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当年就有朱熹在画舫上授学的洪氏三子同榜及第。于是村人竞相登舫以求灵气,兴读书之风。后来朱熹离去,池水慢慢沽涸,画舫也渐渐腐朽。村里人就以竹、纸糊旱船,每逢元宵,在环翠池遗址舞旱船求灵,鼓励读书人,以表达村里人迎灵送瑞的美好愿望。民国以后,以彩绫代纸糊船,装饰更为华丽,配乐以舞,使舞旱船的习俗流传至今。
康塘旱船的表演阵势可大可小,船只可多可少,视表演场地和活动需要而定,表演人员一般一船两人,男女各一,6条旱船以上组成表演队时,前面一人撑旗作航标以指示全队舞蹈动作的整齐。旱船队一般有9条旱船组成豪华的彩色方阵,每条旱船装饰各异,色彩艳丽,越有特色和乡土气息越好。参演者一般有9名女子扮作水乡姑娘扶船荡漾,轻波泛舟,9名男子扮作艄工划开大桨,推波助澜。主要的表演阵势有:迎风启航、轻波荡漾、渔舟欢歌、穿荷采菱(灵)、画舫诗情、长风破浪、披云追月、衣锦还乡。主要表演特征是鲜艳热烈、清秀典雅、气势博大,能充分体现乡土人情和喜庆色彩。表演的节奏过去以当地流传的《百琴楼歌》曲为主,现已失传。民国以后,已没有固定的表演曲目,一般配以民族音乐。
康塘旱船自宋代开始,承前启后,代代相传,并成为当地喜庆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项目。旱船的制作实现了由纸糊到布饰的转变,并饰以珠苏,日益华美靓丽。舞蹈由简单的求灵发展到表达祈祷、喜庆等多种阵势的配乐舞蹈,形成了男女对舞、多船共舞的鲜亮、恢宏、秀色、大气的大型民间舞蹈活动。今日舞旱船,既象征人们求知求美的心愿,又表达欢唱渔歌、庆祝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