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6版:时评·个论

非浙A车限行拟升级,当多听不同意见

  这几天,有关杭州非浙A牌照限行措施可能升级的传言让不少人心惊肉跳,外地牌照还能不能开了,限行区域是不是得扩大了,限行时间是不是得延长了?有人质疑这是治标不治本,有人拍手叫好,另外一些人则大叫不公,怎么能搞地域歧视呢?

  消息来自于正在征求市民意见的《杭州市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中的一段话,并不涉及具体方案,八字还没一撇呢,坊间的议论都只能算是猜测。但公众的参与讨论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多听听反对者的意见,也能帮城市管理者更好地规划决策。

  限制措施本身是把双刃剑。能不限当然最好,但城市有这么大的容量吗?能否承担得了这么大的负担?这是基于现实的考量,有时候也是不得不做的事。如果不限行不限牌,杭州的马路得堵成什么样子?但对于正当性的质疑,杭州应该拿数据说话,比如外地牌照在杭州市区的道路占用率是多少,对拥堵的影响有多大等等详尽的数据。

  但光靠“限”的确不能解决问题。这几年杭州在治堵上有长足的进步,市民的感受就是马路似乎不像以往那么堵了。高德地图已经数次将杭州排除在全国十大堵城之外,市民的感观和数据都支持杭州治堵的成效。这与实行限行限牌有关,但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杭州这几年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

  从整体上说,城市框架在拉开,容量在扩大;城市综合体在主城区遍地开花,几条非常重要的高架、隧道、马路相续开通;城市出入口经过整治以后更通畅了,人流物流都有了更合理、更科学的运转;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让城市格局扁平化、去中心化了,这些都有利于治堵。从局部上说,一些特定功能被转移出老城区,比如省儿保浙医二院相续在滨江区开通院区,将原来老城区的很大一部分车流都疏散了,老院区周边得以喘了口气。

  这些都表明,治堵的本还在于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在于过硬的城市基础设施,在于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在这一方面不是没有遗憾的,比如留石高架改造以后,按理说不应该堵了,可是在上塘高架和通益路这一段依然堵得很,原因在于出口不够通畅,影响了车流的效率。这种堵就很难说是车子多的问题,而是规划设计上的不合理。

  作为临时性措施,限行限牌都有合理之处,这不影响杭州对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的追求。杭州非常明白根本的解决办法在哪里,未来随着地铁的开通,交通设施的完善,地铁四通八达,没有堵塞之忧,大家自然会作出理性的选择,限行与否还重要吗?

  本报评论员

  高路


钱江晚报 时评·个论 a0016 非浙A车限行拟升级,当多听不同意见 2017-04-25 钱江晚报2017-04-2500014;钱江晚报2017-04-2500016 2 2017年04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