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正在刷屏的范雨素,参加悦读盛典的有些文学界人士这样看——
她怀着一颗琼瑶的心
写出了类似波伏娃的诉求
本报记者 张瑾华 李蔚
范雨素生活照。(图片来自南方都市报) |
如果范雨素的文章再早3天在网上发酵,就赶上我们一年一度的“春风悦读势力榜”颁奖典礼了。
尽管如此,刚刚陆续离开杭州的文坛大佬们,还是没有被我们“放过”,钱报记者追问:如何看待这一突然冒出来的文坛现象呢?
今年44岁的范雨素,来自湖北襄阳农村,学历读到初一,离婚后独自抚养两个女儿,如今在北京做育儿嫂。
她的自述作品《我是范雨素》,在4月24日由《界面》旗下的非虚构栏目《正午》推出,在很短时间内霸屏朋友圈,并且余波未了。
文章开篇第一句就是“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很多人说,“她写的第一句话就让人落泪”。
她的“底层”身份,超过一般写作者的行文水平,以及娓娓道来的有关村庄、家族、外来务工者聚居村落、北京高档社区的生活故事,和从中流露出来对命运和尊严的想法,触动了很多网友。有人表示,“每个字背后都是用力生活留下的印记,这才是文学。”
该文责编郭玉洁则在公开发表的编者手记中表示,除了语言或者流畅感,最重要的是,该文有种道德的力量。
而更多的读者,则兴致勃勃地臆测:范雨素,会是下一个余秀华吗?
其实,在悦读盛典结束后的第二天,著名翻译家董强就读过了朋友发来的《我是范雨素》。可以这么说,他的读后感并不涉及该文火不火,因为当时这篇文章还未刷屏,有的只是读后的真切感受。
“她的文章很感人,里面凝聚了好几种力量。首先当然是母爱的力量。因为她是为了81岁的老母亲而写,而自己本身也是母亲。她母亲的形象在文中十分饱满,说明她具有勾勒人物的高水平。其次是真实的力量。她的经历,浓缩了当今中国的许多方面,具有极大的真实性。所以,她的文字不是一位作家去体验生活后写出来的,而是完全发自内心。这就特别容易引起共鸣。还需要提到的是,她的文字带有强烈而明确的诉求。这是一种诉求文学。她怀着一颗琼瑶的心,写出了类似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国作家,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著有《第二性》成为女性主义经典)的诉求。”
不过,对于有人将范雨素与余秀华比较,董强认为那是不对的,“不能因为她们都是农民,都是女性,就这么比。这两人的内涵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一个法国文学专家,我想说,真要比喻一下的话,她们两个几乎是萨冈和波伏娃的差别,是不可比的。”
著名作家梁鸿是昨天关注到这篇文章的,她和该文责编郭玉洁一样,提到了“有种道德的力量”。
“如果抛开其他,就作品本身而言,这是一个正常的还不错的文本。如果要细究,好到什么程度,我觉得是这个文本所溢出的东西。这个文本里面,包含了某种力量,这种力量也是很久以来文学缺失的东西,比如说,某种朴素的对生活的感知以及道德的力量,还有她内在的精神所饰演出来的那种不卑不亢。她的写作和她的身份之间,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意味着一种新的身份的认知,而这种认识的形成,也意味着大众对于农民的定义,要重新来界定。”
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部主任赵萍看过后表示,“我们之前约过几个有类似经历的作家,文字不错,有特点,中短句,散一点,反映现实的冲击力很强。”但是,她也指出,这类作家“写个长的,就驾驭不了”。
而像著名作家、本届“春风悦读势力榜”白金图书奖获得者路内,《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都表示暂时不发表意见,更想看一看范雨素写的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