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义乌文交会昨开幕,非遗产品打出亲民牌
好看又不贵,非遗馆看得人心痒
本报记者 陈淡宁
左图:杭罗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邵官兴和工作了160年的杭罗织机。 右图:安吉竹编包。 |
4月27日上午,第12届义乌文交会正式拉开大幕。
从2010年开始,每一届的文交会,都会设一个非遗主题馆,今年是第七年了。
都说“七年之痒”,但今年的非遗主题馆,还真是让人心痒痒。以往那些看得起买不起的非遗产品,如今变身为围巾、手机壳、热水瓶、包包等更生活化的日常物件,还走起了亲民价格。钱报记者一圈下来,钱包都捂不牢了。
先让人心痒痒的是主题馆的布局,昨天上午9点,伴随着简短的开馆仪式,遮着馆名的帷幕被拉下,匾额上清清爽爽七个字:浙江非遗生活馆。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往年,非遗馆都会有一个比较“高大上”的主题,一般来说,是分批地聚集一些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非遗项目进行展示,所以主要请一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或者工艺美术大师到现场来,“今年我们的主题就是‘非遗家’,主打的就是生活牌。”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非遗馆里,用于技艺展示的空间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陈列非遗衍生品的展台和体验区。
比如,在一个手织布(土布)展区,齐整地摆着三排改良过的手工织布机。一开馆,等候体验的人就排起了长龙,其中不乏外国体验者。
现场依然保留了一些技艺的展示,特别是平日里少见的,比如杭罗织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邵官兴,就带来了一台工作了160年的老织机。
中国人形容好衣服,有一个成语叫“绫罗绸缎”,这其实是四种不同的面料,其中“罗”只产在杭州。非遗博览会邵官兴也参加过几次,往年都是带着面料跑,六十多块钱一尺。但渐渐地,他也发现,光是面料没有成品,还是让人有点难以亲近。此前虽然也做过一些样衣,但因为工艺较为复杂,售卖价格大多在3000元,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所以这次除了布料,邵官兴特意带了一批围巾。“300元一条。”邵官兴乐呵呵地说,“真丝的哟。”
不仅仅是杭罗,各家都走起了价格亲民路线。
比如夹缬(xié)工艺,夹缬是一种利用镂空板的印花技术,因为制作工序复杂,所以用夹缬工艺制作出来的布料衍生品,即便是一个小布包,以前也要100多元。但正在开发苍南夹缬衍生品的叶其丹,这次带来了一些新产品,有手机壳、书签、马克杯、茶叶罐等。“价廉物美的衍生品既能满足审美上的需求,也不用花很多钱。”叶其丹说。
另外,在非遗馆正式开馆前,就被参展商买走了一大半的安吉竹编。记者想起去年第八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见过的情景,当时有人在“淘淘乐”区,看中了一个八角竹篮询价,工艺师报价1600元,客人就吃不消买了。这次文交会,来自安吉的工艺师张锋锋说:“竹编贵其实贵在工,竹子本身是不贵的。所以这次我带来的,都是几百元的小物件,花插、茶宠、灯、热水瓶还有包包,很多都只带了一件,卖掉就没了。”那个热水瓶是很多人看了就爱不释手的。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艺告诉记者,今年非遗馆的主题是“再现·再造·再生”,其中再造和再生是重点。“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是“再造”的重要方式,而“再生”指的是让传统工艺重返当下日常生活,这也是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途径。要使传统工艺成为“日用之道”,首先就是要让这些蕴含着传统手艺的东西,以老百姓能接受的价格进入到生活中。
本届文交会将持续到4月30日。现场很多东西是孤品,要下手得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