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k0002版:建德生活

玉米糊:童年的第二粮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很多人幼年的记忆中,除了米饭,玉米糊就成了他们童年的第二粮食。在那个年代,庄稼人摆脱不了看天吃饭的命运,水稻也不是年年收成好,有时候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而玉米易成活、产量高、生产周期短,是很多庄稼人赖以糊口的重要粮食来源。特别是在秋冬时节,自然而然地成了每家每户的主要口粮。

  米饭不够,玉米来凑

  唐女士生活在一个女多男少的家庭中,唐女士说,那年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而且男的在生产队赚的工分比女的要多得多。她母亲生了四个女儿后才生出一个儿子,家里也是穷得响叮当。最让唐女士记忆深刻的是,一到傍晚煮饭,母亲就拎着篮子四处借米。

  也许是每家的情况都差不多,还没等到第二年收成,家里的粮食就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借到最后借不到了,也总能找出填饱的东西来,米饭不够,只得玉米来凑。取一根带有小分叉的木棒,把它削得干净、光滑,待水煮开后,边倒玉米粉边搅拌,一碗甘甜而清新的玉米糊就做好了。每家每户都经历过吃玉米糊的阶段,家境好些的,玉米糊黏稠一些;家境不好的,玉米糊稀薄一些。在那个刚刚可以解决温饱的年月,特别是受尽缺衣少食折磨的日子稍有好转的岁月,人们以日日食上玉米糊而感到欣慰。

  唐女士回忆道,记得小时候,这东西都很烫,总烫嘴。吃的次数多了就有了经验,急不得,先用筷子兜着吃完中间的最上层。外面的自然会慢慢往里走,一层一层地往下吃。筷子是绝碰不到碗的,最后功夫好的还能吃个一点不沾碗。

  磨玉米粉,最欢快的时光

  在唐女士的童年记忆中,玉米糊也只有在秋天能吃到,过了那个时节,就只得去商店买风干玉米粉了。而磨玉米粉就成了她最欢快的时光。

  赶着玉米丰收,家人就会把石磨抬进后院,石磨很陈旧,但大人总说:“别看它老,石磨越是古老,磨出来的东西就越香。”等到苞谷出浆,再看时,那旋转的磨盘缝隙,前前后后流出了金黄色的玉米糊,悄悄地淌在了接浆的瓷盆里,吧嗒吧嗒。隐约还能在瓷盆里看到一些玉米须和玉米皮儿,但这也不打紧,夹杂着这些,更显得原汁原味。

  唐女士说,在那个年代,放学回家就是割猪草。凉爽的秋天,能在自家后院推着石磨原地打转,感受着秋天的凉意,听着磨子咯吱咯吱地响着,那都算得上“忙里偷闲”了。

  时过境迁,如今,玉米糊已不再是家中的主粮,偶尔熬制一碗玉米糊,都会加一些佐料,悉心调配。品尝着异于昔日的玉米糊,还是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的时光。  谢小凤


钱江晚报 建德生活 k0002 玉米糊:童年的第二粮食 2017-05-26 4037412 2 2017年05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