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吸水存地下,净化后浇灌绿地
开发区海绵城市建设
首个示范性项目完工
本报记者 陈素萍 通讯员 夏可
本报记者 陈素萍 通讯员 夏可
上周,在开发区海绵办的组织下,城建中心、杭州逸通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沿江景观东区公园海绵试验段项目进行了验收并顺利通过。
沿江景观东区公园的海绵试验段,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个示范性项目。
随着该工程的建设完成,沿江景观东区公园的这些“海绵体”,将实现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
海绵城市建设,可生态治水蓄滞雨洪
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近年来全力推进的一项利国利民、志在长远的政策。
先来了解一下,何为海绵城市建设?这是基于“城市建设生态化”的基本理念,强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目标是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海绵体”工程建设中,一般会利用绿地、土壤对雨水的下渗和净化作用,在源头采用下凹绿地、生态树池、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措施,在中途采用植草沟、渗管、渗渠等措施,在末端采用生态护坡、生态驳岸等措施,以此减少雨水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利用蓄水池、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湿塘、湿地等的调蓄容积,以此蓄存雨水,减少雨水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结合雨水调蓄、路面浇洒、绿化灌溉的需求,在合适的部位设置雨水回收与利用设施,将蓄存的雨水经过净化以后加以利用,以此减少了雨水外排,并节约了水资源。
开发区海绵城市建设,做到强降雨仍能不积水
在全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充分研究本地特点、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在国家、浙江省和杭州市各级实施指南的指导下,制定了切合实际的专项规划,并组织了多场海绵建设知识讲座,填补知识空白、了解相关政策,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开发区海绵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海绵”的哲学是弹性,是顺势分散而非逆势集中,化对抗为和谐共生,与洪水、暴雨为友而非为敌。
普通人行道基本都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只有极少部分雨水渗入地下,剩余大部分雨水只能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排出,短时间内雨量太大,就会造成内涝。
而海绵人行道的透水路面就像皮肤上的一个个“毛孔”,可以将水分吸进去,最大程度减少路面积水,从而减轻雨水管网、沟渠的排水压力。也就是说,即使强降雨不断,河道除了保持“水清、岸绿”的高颜值,同样能经受住暴雨的冲刷和考验,杜绝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
本次沿江景观东区公园试点项目建设完成,为开发区海绵城市建设在工程实践上积累了宝贵经验。
开发区海绵办介绍,未来,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深入推进,开发区内的海绵试验段,将是一个个软质的、生态的修复空间,对雨水起到滞蓄作用,就像海绵一样能把水吸住,对雨水进行消纳和利用,全区市民的生活环境将会更加生态化、人文化、绿色化。
地面吸水存地下,净化后浇灌绿地
具体到沿江景观东区公园海绵试验段项目,该项目建设了约150平方米的透水路面,和一整套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据介绍,该雨水收集系统收集了公园内四个雨水管网其中之一管网的雨水,汇水面积达10000平方米,其中硬化面积约2500平方米,绿地面积约7500平方米。
透水路面采用了新型的结构型透水砖做人行道铺设,此砖透水效果好,除了喝水“肚量”不小,还不易堵塞,后期清理维护简单方便。PP模块拼装的蓄水池,施工简洁、承压能力强,蓄水效果良好,且在后期有需要的时候还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埋地式雨水处理一体机不需要专门的机房,与蓄水池、清水池配套使用,净化处理水质效果显著,出水水质经检测达到国家《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要求。自动喷灌系统使用已净化的雨水,用于周边约2500平方米范围内绿地的自动浇灌。
地面透水仅仅是海绵城市吸水的第一步,海绵体更复杂的系统其实在地下,除了“面子”美,“里子”更是关键。在绿地下,埋设了200立方米的PP模块拼装式蓄水池、20立方米PP模块拼装式清水池、埋地式雨水处理一体机和自动化控制喷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