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3版:人文·新闻

运河边上的浙江非遗文献馆明天开馆,记者提前感受,果然不一样——

木雕、草编,连椅子都很有韵味

馆内活态展示区。

  6月10日,我们将迎来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就在同一天,杭州也将迎来全国首家非遗主题文献馆——浙江省非遗文献馆的揭牌。

  运河广场西侧,拱墅区金华路运河广场1号,这里原先是拱墅区图书馆“老馆”的所在地。2015年7月,老馆正式闭馆,2016年3月,非遗文献馆正式立项,同年9月启动装修改造。

  经过7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明天,浙江省非遗文献馆终于要开放了。非遗馆里到底长啥样?有什么宝贝?昨天下午,记者提前赴馆一探。

  下午3点,阳光猛烈,但一进非遗文献馆大门,热气就被一驱而散,右边一整面墙的《运河风情图》,让人觉得清爽又愉悦。再走近一看,就会发现这幅画上的山水树木、船只建筑,居然是立体的,犹如浮雕。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瓯塑”,是浙江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一塑”。

  “瓯塑墙”正对着的,是馆内的楼梯。馆长叶艳萍告诉记者,整个文献馆分为服务大厅、序厅、沙龙区、报告厅、借阅区、活态展示区、休闲阅览区和非遗资料室等,服务区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设有阅览座位200余个,设计藏书量6万余册。

  上二楼后进入的就是序厅,两侧或悬挂、或摆放着一些摄影作品。“这是开馆当日开展的非遗摄影作品展。”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既是非常棒的摄影作品,又是非常珍贵的非遗文献资料。观众用手机扫描作品下方的二维码,就能看到作者及非遗项目的资料简介。”

  摄影展最后,是一面“书墙”,是浙江非遗保护十余年来的出版物,“它们也是浙江非遗保护过程中留下的重要文献。”叶艳萍说。

  当然,光有“纸质文献”是不够的。在文献馆的活态展示空间,有摆着龙泉青瓷茶具的茶桌,也有放着琵琶、古琴等乐器的小舞台。叶艳萍告诉记者,接下来会邀请不同的非遗技艺传人来这里做展示。

  参观完活态展示区,往左就是非遗文献资料室,里面藏着浙江目前已经成功申报的非遗项目的所有申报材料,包括各种手写的文稿、记录、曲谱、图谱等等。这些材料非常珍贵,但如果有需要,可供有兴趣的学者、专家调取研究。

  而往右走,会看到很多杭州人熟悉的东西,比如张小泉剪刀、半山泥猫、西泠印泥、天竺筷、龟壳脸谱、微型风筝等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拱墅区的非遗项目,对照着陈列实物看文字介绍,会发觉自己对杭州又多了一份了解。

  走完整座馆,记者最喜欢的是借阅室和休闲区。借阅室里,清一色的木桌、木椅,乍看有点北欧风,但一摸,发现每张椅子都是木头与草编的结合,透气又结实,一下子就让人想到浙江与木艺、草编相关的非遗手工艺技艺;休闲区长椅上,浅蓝的布料坐垫,与那些非遗手工艺织出的土布一样,有着质朴又亲切的气息。

  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调研员王淼告诉记者,浙江省非遗文献馆,是用来向公众展示承载着浙江人智慧与记忆的优秀文献图书的。“如果想要了解一方水土的过去和现在,去体会它的内涵和特色,就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


钱江晚报 人文·新闻 a0013 木雕、草编,连椅子都很有韵味 2017-06-09 钱江晚报2017-06-0900006;4191478;4191491| 2 2017年06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