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5版:金融

担当社会责任 探路“造血”式精准扶贫

浙商银行首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2017年6月27日,浙商银行发布2016年社会责任报告,这是该行自2016年3月港股上市以来首次公开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作为国内小微金服标杆行,浙商银行积极投身小微金融、农村金融等领域,以多种方式履行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十二年来,累计服务超13万户小微企业客户,累计投放小微企业贷款逾5000亿元,帮助解决就业人口超过200万。

  借道小微企业 间接“造血”扶贫

  四川乐山市金口河区大杠村是浙商银行成都分行的定点扶贫点。从乐山市区到金口河区车程约2小时,金口河再到大杠村,山高坡陡而且道路泥泞,汽车无法驶入,徒步进村大概要走上半天。这样的“隐逸村”发展滞后,青壮年都走了出去,留下的几乎都是老弱病残。

  自2016年起,分行开始通过结对帮扶和走访慰问的方式开展定点扶贫,为村里的贫困人群捐款捐物,并解决其生产生活、上学就业和求医问药的实际困难。

  这是很多商业银行扶贫的缩影。然而扶贫不能止于公益,而是要通过金融方式实现扶贫的商业可持续性,也是浙商银行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

  村里以农耕、养殖业为主。因为交通不便,吃不了的土产只能烂在村里。怎样解决运输和销路问题,成了浙商银行帮助大杠村实现金融脱贫的切入点。在其制定的帮扶方案中,浙商银行将选择特定区域开办“浙商农场”,并根据实际对村民种植的蔬菜、天麻,饲养的鸡、猪、羊等进行包销,帮助村民发展家庭种养业、一户一策拔除“穷根”。

  坚持商业可持续 构建扶贫长效机制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如何平衡自身收益与公益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很多金融机构难解的课题。 对此,浙商银行给出的答案是:把社会责任融入银行的经营实践,以此推动金融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正是因此,浙商银行将精准扶贫的工作落到了小企业信贷中心,希望通过金融方式,调动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为贫困人群传播专业生产经营知识、创造增产增收的机会,以帮助其提高自身生产和经营能力,最终实现“造血式”扶贫。

  为鼓励对小微企业和创客群体的贷款投放,浙商银行于2009年率先实行对小企业贷款经济资本占用实行75%的风险分散系数(此前业内均为100%),也就是说浙商银行在同样单位的经济资本条件下可以做更多的小微业务,此后这一举措也在2013年受到监管机构认可,在商业银行中推广普及。

  浙商银行一方面运用现有小企业贷款特色产品,重点加大对当地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等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从担保方式、期限、提还款方式、细分客户群等维度加快产品创新与开发,推出“民宿贷”“农村电商贷”等产品,主动支持当地旅游扶贫、电商扶贫。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浙商银行国标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36.29亿元;同期该行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300.29万元,已脱贫人口贷款2205.57万元;涉农贷款余额862.56亿元,其中,小微企业特色产品“农房抵押贷”累计发放超14亿元,贷款余额3.32亿元、559户。     本报通讯员 朱健


钱江晚报 金融 b0005 浙商银行首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2017-06-30 钱江晚报2017-06-3000015 2 2017年06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