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浙江7位教师入围
他们,是乡村教育的捍卫者
他们,是留守儿童的守护神
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 通讯员 吴荃雁
近日,“马云乡村教师计划”300名入围教师名单揭晓,浙江省有7位教师入围。本期教育周刊,我们介绍其中的五位,另外两位下期再做详细报道。
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乡村教师”生活在中国的高地和远山——他们一脸风霜,收入低微,口音浓重,在陋室之中,持节而立,教会无数孩子写下人生的第一笔。
确实,这些年,乡村山形依旧、水势不改,一代人早已远走高飞,可当初训蒙他们的乡村教师们依旧在那里,守乡护土,守护着中国乡村的文脉。
他们有自己的风骨和气节,他们早就习惯了坚守。
但是,这些不代表中国乡村教育只是落后和无力。
相反,随着大批“80后”、“90后”进入这一职业领域,随着互联网引发的时代革命,中国的乡村教育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
比如,1987年出生的张仕凯,在工作五年后,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在职研究生,跟北大附小、人大附小、海淀实验小学等名校的老师们成为了同学,并一起学习和探讨教育思想。
比如,在临海汇溪镇圣雄希望小学的江灵凤,班上一半都是留守儿童,她不仅要帮孩子们洗头洗澡,也要建一个微信群,随时跟在外打工的孩子的爸爸妈妈们保持联络,反馈情况。
比如,今年50岁的温州平阳县海西镇的周春微,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坚守了32年。“幻灯机和投影几年前装上了,这学期装上了一体机。”周春微说,类似于一块触屏的电脑,用手指可以在上面写字,手指一推就可以切换画面。而她刚刚当老师的时候,教学工具是一块涂黑漆的木板。
……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过一句话,“中国可以没有阿里巴巴,没有马云,但是不能没有你们,如果没有你们的努力,中国的乡村就会荒芜……你们在做中国最大的善事。”
“大凉山彝族的小女孩能够读上书,不是像我当年的姐妹一样过早嫁人,这就是我最初办学的想法。”2016届“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彝族女教师阿苏英雄说。
去年,是她最幸福的一年,不仅到三亚参加了颁奖礼,而且她曾教过的学生考上了大学。
“马云乡村教师奖”由马云公益基金会发起,从201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旨在寻找100位优秀的一线乡村教师,给予持续三年总计每人10万元的现金资助与专业发展机会。
2017年,该计划面向全国开放申报。自2月15日启动申报至4月15日两个月时间内,2017届“马云乡村教师计划”共有4899人注册申报,其中完成全部内容的申报材料1734份,报名情况超过预期。
经一个半月紧张的初筛工作,基金会本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初评评委会通过多元选择评委参与、交叉打分、电话回访核实等方式,从符合“马云乡村教师计划”基本条件的申报者中,最终选出300名符合标准的入围乡村教师。
初筛结束后,还将通过初评、终评来确定获奖教师100人。并将在2018年1月,公布100名获奖教师并举办颁奖典礼。
据统计,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有9000多万名儿童在乡村学校就读,带给这些孩子知识、智慧和文明的是300多万乡村教师,他们是支撑乡村教育发展最关键的力量。
山水有相逢。这一路,发现乡村教师们对于无法改变的现况,从不怨天尤人,给予学生、家长乃至乡亲,都是乐观和笑脸。但每一个笑容背后,都是一个紧咬牙关的灵魂。
“若有光芒,必有远方”,马云认为,正是这些乡村教师影响着贫困地区的孩子,“这些孩子一定会影响我们和我们孩子的未来”。
这一次,我们展现在纸面上的故事,只是他们中最为凡常的几位。
钱江晚报作为“马云乡村教师奖”浙江地区唯一合作媒体,将积极参与到下一步评审之中,并全程参与对浙江入围教师的事迹报道和终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