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m0003版:桐庐生活

寻找“记住乡愁的河”特别报道(四)

莪山畲族乡莪溪:十里风光绽放畲乡迷人风情

中门天然浴场效果图

  莪山畲族乡距杭州市区90公里、桐庐县城9.5公里。这里有动听的畲乡民歌,有绚丽的畲乡服饰,有丰富的畲乡文化……这里山水相融,绿树成荫,清澈见底的十里莪溪景美如画,与畲乡风情交相辉映,展现着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迷人风光。

  莪溪传说之美

  新旧“八景”引客来

  莪溪原名鹅溪,由谐音雅化为莪溪,村名亦然。莪溪之美,美在水,美在石,美在景。过去的莪溪有十景,又称老八景,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自然的变化、人力的改变,狮子灵湖、龙门瀑布、天马引泉、骆驼卸宝、金龟拜北、湖塘江潮、鲤鱼上水、香山紫烟(包含“白鹅戏水”“小灵隐”胜因寺二景)等大多已改容换貌,只存在传说中,徒惹人遐思。莪山乡中门村老书记叶大兴感慨着,“如今也只有在县志古籍中能找到这些旧景的身影了”。

  幸运的是,大自然仍然眷顾着这一方山水,除龙门瀑布、香炉紫烟旧景尚存外,蓝田奇石辟、铁砧石、老虎石、香山甘泉、古桥、古树“京松”等各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被相继发掘,成为了如今的新“莪溪八景”,向世人悠悠述说着历史的沧桑、自然的神奇以及莪溪的变幻,吸引着无数游客。

  莪溪人文之美

  文化传承不止息

  与变化的风景不同的是,许多与莪溪息息相关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精神一直代代相传。

  北宋乾兴元年,先祖姚述恭带领族人徙居莪溪之滨,以耕读传家,尚文习武,儒风相续,将姚氏发展为当地首屈一指之望族。南宋末,位居进士的姚仁寿在宋亡时被迫隐居莪溪,领悟强国必先兴学,在蓝田山下创办精一书院,同时还以“十当”家训和塾规教子弟如何做人。历史上,莪溪姚氏曾中进士2人,举人7人,担任知县以上职务者9人,另有县丞、主薄、典史、教谕者多人,乡贤达士代不乏人。

  清光绪元年,畲民钟家兴长途跋涉来到莪溪,定居横山,后相继有其他畲胞来莪溪定居,与汉人和睦共处,渐渐繁衍至今发展为拥有钟、蓝、雷、李四姓畲民共2500余人的畲族民族村。畲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文化节也一直流传至今,每年的文化节,畲民们都会穿上传统的畲族服饰,用盛大的仪式、欢快的民族歌舞、特色美食等展现畲家风情,与莪溪的秀丽风景融为一体、互添光彩。

  莪溪发展之美

  天然浴场等你来

  自2013年提出建设“中国畲族第一乡”目标以来,莪山畲族乡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民族特色文化发展,并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把畲乡风情发挥极致,让畲族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莪溪的保护、修复和发展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2013年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推动引领下,共投入900万元实施莪溪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对莪溪潘山桥至黄家山段进行生态化改造、拓宽,修建了2.5公里长的自然石堤防,实施砌筑堰坝、修建廊桥、生态绿化等,并相继完成了莪溪塘联段堤岸景观建造工程、莪溪新丰村段堤防工程、莪溪盘山桥至桐子山段农村灌排河道工程、莪溪生态河道绿化工程、莪溪龙峰段堤防工程、新丰村山溪治理工程、莪溪水毁工程等十余个项目,使莪溪面貌焕然一新。

  “五水共治”的号角吹响后,该乡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强化莪溪的日常管理。成立乡河道巡查队,完善网格化日常巡查机制,每周对莪溪沿线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检查和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做到立行立改,并利用“乡河长制”微信群发挥村级河段长和民间河长的作用,加强督查力量。同时发挥联动治水机制,组织莪溪保洁员、网格化管理员每周开展不少于两次的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确保莪溪水质始终保持Ⅱ类以上。

  如今,利用莪溪良好的水质以及周边景色怡人、自然保护较好的优势,中门民族村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以“五水共治先行先享”为理念,正在开发“龙门湾天然浴场”,浴场将分为深水区、浅水区、趣味垂钓区、儿童乐园(沙滩区)、观景平台和休息区,将成为供游客嬉戏游玩的水上娱乐中心。届时还将带动乡村旅游产业,为集体经济创收。

  莪山畲族乡党委书记雷会鑫表示:“我们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将莪山打造成美丽、和谐、繁荣的‘中国畲族第一乡’。”

  参考文献:桐庐县党史办《微村志》。

  河道名片:莪溪全长8.5KM,发源于狮子山西坡,由西坡直泻而下,经潘家山出,纳蓝田山之山泉,再纳狮子山南坡之水,流经潘家边经莪溪村西面,出村口至潘山桥纳尧山溪,过山阴湾、塘联畈、杜于龙伏、入横村并入天目溪(分水江)。


钱江晚报 桐庐生活 m0003 莪山畲族乡莪溪:十里风光绽放畲乡迷人风情 2017-07-21 4592092 2 2017年07月21日 星期五